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婺韵身言”实践团:走入乡村舞台深处,感悟婺剧艺术魅力
来源:叶雨丝/“婺韵身言”暑假社会实践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外语系“婺韵身言”暑假社会实践团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跟随婺剧院一同走进白溪村,开展以“文化下乡,戏暖人心”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体验婺剧艺术在乡村的传播与传承,切身感受传统戏曲扎根民间的深厚魅力。
实践团成员跟随着婺剧院演员们走进了村里的临时搭建的化妆间。说是化妆间,却更加像是乒乓球房。几张乒乓球桌搭在一起,就成为了简易的化妆桌。这里空间狭小、通风不畅,加上盛夏高温,环境十分艰苦。演员们却毫无抱怨,几个人挤在一张桌上,一笔一划勾脸着色,让厚重的油彩逐渐覆盖面容,再穿戴上那密不透风的华美戏服 ,没多久汗水就已浸透演员们的内衫。小风扇无力地在呼呼转着,婺剧演员们发丝紧贴额角,却没有一个人抱怨。一位年轻演员一边整理水袖一边笑着说:“戏比天大,只要观众喜欢,再热也值得。”正是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支撑着他们在简陋条件下依然全情投入,以专业水准完成每一场演出。
锣鼓声响,梆子轻敲,婺剧经典剧目《牡丹对课》如期上演。高亢激越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身段,引得台下观众如痴如醉,掌声不绝。老人们眼含热泪,跟随节奏轻轻击节;孩子们瞪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英雄人物的每一个动作。婺韵悠扬,句句入心,古老声腔在这一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婺剧不是束之高阁的博物馆艺术,而是真正“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活态文化。每一次下乡演出,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更让青年一代有机会亲近传统、理解传统。台前幕后,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真挚互动,也让我们看到文化传承的真正模样——它发生在每一个眼神、每一次掌声、每一句喝彩之中。
“古调新生落田间,文化星火燎原夜。”这一次实践让实践团成员深切体会到,戏曲艺术的根,始终扎在老百姓的心田。匠心在幕起幕落间延续,文化在乡野土壤中生长。婺韵不止于声,更是一种精神的流淌、一种温度的传递。这次走近婺剧、走近乡村的经历,更加坚定了实践团成员的文化自信,愿成星星之火,助力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