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蜂向标实践团队携手扬州大学医学院“国医少年”实践团,在扬州大学中医馆联合举办了一场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活动融合科普讲解、互动游戏、实操体验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走近蜂胶至传统医药文化,感受中医智慧的魅力,让本草芬芳与童真童趣撞个满怀。
蜂胶探秘:解锁自然馈赠的“紫色黄金”
活动伊始,蜂向标实践团队的成员以生动的故事切入蜂胶,为孩子们揭开蜂胶的神秘面纱。他们介绍道,蜂胶是蜜蜂从植物芽孢或树干上采集的树脂,混合自身分泌物形成的胶状物质,堪称蜜蜂王国的“天然防护盾”在功效讲解环节,团队成员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蜂胶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就像给身体穿上“隐形防护衣”;它还能增强免疫力,帮助身体抵御外界“小侵害”。现场展示的蜂胶标本,让孩子们直观看到这种棕褐色物质的形态,不少孩子好奇地凑近观察,感受这份来自自然的神奇馈赠。
民族医药巡礼:感受多元医学的独特魅力
“国医少年”实践团的成员以中医角度剖析蜂胶,重点讲解了蜂胶在中医药里的作用,从蜜蜂对花的选择到蜂胶的形成过程都做了模型展示,并设置简单问题让小朋友快问快答,现场洋溢着欢乐的气息。“国医少年”实践团也借着此次活动机会,开展了题为“中医药启蒙”的课堂,从蜂胶延展中华医药,依次介绍了蒙医、傣医、瑶医的特色。蒙医的“三根理论”,就像草原上的牛羊需要适应四季变化;傣医的“四塔五蕴”学说,;瑶医的“盈亏平衡”理念,仿佛山间的清泉滋养万物。孩子们听得入神,不时举手提问,在心中勾勒出一幅多元的民族医药画卷。
草药识趣:在标本中读懂本草的“悄悄话”
活动现场设置了中药标本展区,整齐摆放着黄芪、当归、金银花、板蓝根等常见中草药。两个团队成员合作,对药品标本进行逐一介绍。孩子们一边观察标本的形状、颜色,一边闻着淡淡的药香,在互动问答中记住了这些草药的简单功效,仿佛与每一味本草都进行了一次“悄悄话”交流。
巧手制包:中药足浴里的养生智慧
手工实践环节,孩子们迎来了中药足浴包制作体验。团队成员提前准备了艾叶、生姜、花椒、红花等药材,讲解道:“这些药材搭配在一起,能促进血液循环,就像给双脚做‘温暖SPA’,冬天用它泡脚,全身都会暖暖的。”孩子们在指导下,将药材小心翼翼地装入纱布袋中,亲手制作的足浴包散发着清香。不少孩子表示,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泡脚,分享这份养生小温暖。
健体养身:中医健身操里的活力密码
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学习中医健身操。这套操融合了八段锦、太极拳的基础动作,如“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成员们讲解:“这些动作能疏通身体经络,就像给身体的‘管道’做疏通,让气血顺畅流动。”孩子们跟着节奏舒展肢体,动作虽略显稚嫩,却充满活力,在运动中感受中医“治未病”的健身理念。
穴位探秘:认识身体的“神奇开关”
“大家摸摸自己的手腕,是不是能感觉到跳动?这是‘脉搏’,对应的是‘寸口穴’。”团队成员用趣味比喻讲解人体穴位:“合谷穴是‘止痛小按钮’,牙疼时按一按能缓解;足三里就像‘养胃小管家’,经常按摩能让肠胃更健康。”孩子们互相在手腕、手背、膝盖上寻找穴位,在互动中记住了这些身体的“神奇开关”。
针灸科普:解密银针里的千年智慧
针对针灸这一传统疗法,团队成员用模型展示了毫针的形态,并解释其原理:“针灸就像用‘无形的手’调节身体,通过刺激穴位让失衡的身体回归平衡,就像园丁修剪树枝让小树长得更茁壮。”他们特别强调,针灸需要专业医师操作,现场仅作科普讲解,让孩子们对这门古老技艺有了正确认知。
模拟把脉:当一回“小小中医师”
活动的压轴环节是模拟机器把脉体验。孩子们排队轮流将手腕放在模拟把脉仪器上,屏幕上实时显示出脉搏波形。团队成员解释:“中医通过把脉了解身体状况,就像听身体发出的‘信号’,判断是否需要调理。”孩子们学着医师的样子,神情专注地“把脉”,感受中医诊断的独特方式,不少孩子直呼“太神奇了”。
活动结束后,蜂向标实践团队负责人许嘉逸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不仅认识蜂胶,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更能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场的欢声笑语中,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正悄悄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未来,实践团队还将继续举办类似的实践活动,让中医药之光照进孩子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