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国际语言学院“烽火拾遗”定州纪实小分队赴北疃烈士陵园参观学习

    发布时间:2025-08-21 阅读:
    来源:摄影:刁习羽;撰稿:郭溥烨、周大翔、郭豪、杨欣茜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为回溯冀中抗战血泪史,传承革命英烈精神,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国际语言学院“烽火拾遗”社会实践团队近日深入北疃烈士陵园,通过陵园凭吊、展馆研学、口述史访谈三维度,开展沉浸式红色实践,让“北疃惨案”的历史警示与抗争精神照进青春视野。
  陵园寻迹:碑刻楹联间的忠魂触摸
  1942年5月27日的拂晓,是北疃人一辈子忘不掉的噩梦。那天鸡还没叫,村东头的狗突然狂吠,紧接着是枪声——2000多个日伪军从三个方向围了过来。民兵们操起土炮、步枪,在村口的土坯墙后还击,打退了七次冲锋,倒下的日军把田埂都铺平了。可子弹打光了,就只能往地道里撤。谁也没想到,日军会往地道里扔毒气弹。
  “英名千秋”六角亭的柱子上,鎏金的楹联被雨水冲刷得有些斑驳,“浴血抗战殉节烈士英气足千秋”那几个字,得凑近些才能看清笔锋。有队员伸手摸了摸,指尖能触到刻痕里的积灰,像摸到了八十年前未干的血。
  陵园中心的方形侧亭里,殉难烈士碑的边缘已经风化。团队成员蹲下身,用带来的软布擦拭碑面,阳光从亭顶的缝隙漏下来,照在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上,像撒了一把碎星星。实践团成员俯身在烈士纪念碑前拂过碑身,抹去浮尘。指尖拂过斑驳的刻字,动作轻缓,似在与长眠的先烈对话。阳光落在他们专注的脸上,也照亮了碑上愈发清晰的名字——斑驳痕迹里,藏着“北疃村120户人家中24户被杀绝”的血泪记忆。
  最后实践团在“英名千秋”纪念亭前合影,青瓦飞檐下,楹联“浴血抗战殉节烈士英气足千秋;敌忾同仇抗日英雄功勋留万世”凝刻抗战史诗。
  
  展馆探史:文物证言中的“血腥屠杀”
  烈士纪念馆的门一推开,讲解员指着地图说:“你们看,北疃村像个口袋,日军从三个口进来,把人往地道里赶。”他指着钟旁碎裂的石碑,上面的字是红漆描的,像刚渗出来的血。“那会儿正是晌午,太阳最毒的时候,地道里的人先是咳嗽,然后就倒了,想往外爬,洞口早被鬼子堵死了。队员们列队默哀,钟体嗡鸣似在呼应83年前的悲怆呐喊。
  团队成员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每走到一处,大家都放慢脚步,仔细聆听先烈们的英勇事迹,那些曾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英雄”,此时化作一个个具体的名字,一段段滚烫的故事,让成员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和平”二字的珍贵,不是与生俱来的馈赠,而是无数双手托举的希望,是用鲜血浸透土地才换来的安宁。
  口述传承:记忆之中的抗争密码
  走出展馆,团队有幸与北疃村老书记、退伍老兵李江占老先生围坐长谈。老人谈及往事时目光灼灼,他颤抖着打开手机里的史料图片,为我们讲述当年的血泪史。谈及当下,老人把手机里的图片一张张放大:“你们年轻人要记住,这地道不仅是避难所,更是咱中国人的骨气。现在必须让红色教育深入人心,这样才能让一代又一代人真正记住这段历史,我天天来陵园转,就想让更多人知道,咱们就从没怕过!”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大地上,折射出细碎的光,像极了那段黑暗岁月里不灭的星火。
  青春悟思:历史警示照亮前行路
  擦拭墓碑时,指尖触到的不仅是灰尘,更是先烈的温度。从陵园的碑刻楹联,到展馆的文物证言,再到村落的口述传承,北疃之行让“爱国”不再是抽象概念。此次实践,既是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行走的思政课”生动体现,更让青春力量与红色基因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擦拭的是碑尘,传承的是血性;凝视的是历史,守护的是未来。(摄影:刁习羽;撰稿:郭溥烨、周大翔、郭豪、杨欣茜)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