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大坪乡的群山环抱中,苏湾村这个以侗族为主的传统村落正经历着深刻的人口结构变迁。2025年7月,"灿烂余晖"社会实践团队在这里开展了为期20天的深入调研,揭示了一个老龄化乡村的现实困境与转型可能。
医疗困境:最后一公里的挑战
村卫生室的条件十分有限,仅有两间平房,药品柜里摆放的多是感冒药、止痛片等常见药品。血压计和听诊器是最主要的诊疗设备,遇到复杂病情只能建议去镇卫生院。而许多老年人出于怕麻烦,交通不便等多重因素选择拖延或放弃治疗。

在当地,大部分老年人有高血压,但是许多老年人对此并不在意并且表示这样的病无关紧要。大部分老年人很少进行体检,因此很多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不了解,这也导致了有些时候高估了自己的健康状况而导致造成受伤等行为。
因当地的村卫生所在村里已开设多年,且其地理位置与交通较为便捷,大部分老年人会选择在村卫生室开药,但是有些老年人会出于节约等心理而选择能少去则少去,村干部会时常走访慰问独居老人,且当地村医对大部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有所了解,所以老年人就医方面较为完善。
但当地的医疗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医疗资源较少,村卫生室常备的药品无法满足全部的医疗需要,因此很多状况不得不去镇医院或市医院,其次是当地仅有一名村医,若村医有事外出或医疗繁忙之时会导致延误医疗,造成更多时间成本或其他成本的损失。
饮食传统与健康的两难
饮食方面,老人们的日常膳食保持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但也存在明显的营养失衡问题。主食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配菜多是自家腌制的酸菜、腊肉,新鲜蔬菜的摄入量严重不足。这种饮食结构固然是长期形成的习惯,却也与经济条件、认知观念密切相关。

在当地,大部分老年人仅一日两餐,早饭大约上午十点多,晚饭大约在下午六点多。这种固化的饮食习惯,使得老人们很难接受新的营养观念。
蛋白质摄入不足是普遍现象。
空巢老人的精神守望
夕阳西下,76岁的龙阿公会准时出现在村口的石凳上。他手里攥着一部智能手机,等待着远在广东的儿子发来视频通话。"现在能看到人脸,比打电话强多了。"龙阿公笑着说。

据统计,苏湾村像龙阿公这样的空巢老人占比达58%。他们的日常生活高度程式化:起床、做饭、干农活、看电视、睡觉。侗族大歌传承人潘晓英告诉记者:"十年前,鼓楼里都是唱歌的老人,现在只剩下回声了。"
但变化也在悄然发生。村里新建的"数字文化站"每周都会组织老人学习智能手机使用,目前已有48%的老人掌握了视频通话。返乡青年杨明组织的"线上歌圩"活动,让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能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
代际关系的重构尝试
在苏湾村,传统的三代同堂家庭正在消失。子女们虽然会定期寄钱回家,但情感交流明显不足。
很多老人每天傍晚都会坐在自家楼下,手里攥着那部老年手机,屏幕已经磨损得看不清数字,但她仍然保持着这个姿势,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来电。这样的故事在村中比比皆是,老人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诉说着最深刻的精神困境。
数字时代的到来为这种精神困境带来了新的变数。令人意外的是,在这个看似封闭的山村,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很高。许多老人通过孙辈的指导,学会了视频通话这种新型的亲情维系方式。每周六晚上,村口的4G信号塔下总会聚集着一群老人,他们举着手机,试图捕捉时断时续的信号,只为了能看清屏幕那头子女的脸庞。这种数字反哺现象正在重塑传统的代际关系模式,虽然不能完全替代面对面的亲情交流,但至少为老人们孤寂的精神世界打开了一扇透气的窗户。
夕阳下,村口的古枫树依然挺立,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村庄的坚韧与希望。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苏湾村的老人们不再是沉默的守望者,而正在成为变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的故事,正在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发展。
(通讯员:吴小林,刘嘉怡,刘洛文,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