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梓洋)2024年12月18日下午15:40至17:40,一场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针灸文化月活动在学校A114报告厅成功举办并圆满落幕。本次活动巧妙融合了高端学术讲座、历史器物展览、传统功法展演及图文长廊于一体,为校内师生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盛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在学术与实践的双重维度上,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与普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活动伊始,报告厅内便洋溢着浓厚的学习与探索氛围。本次活动的核心亮点——由张雷老师主讲的《参与整理北京大学藏汉代医简的体会与收获》学术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的目光。张老师以其亲身参与国宝级文物“北京大学藏汉代医简”整理工作的宝贵经历为独特切入点,引领听众穿越千年时空,深入汉代医学的智慧宝库。讲座中,他并非枯燥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细节、一段段严谨的考据,将竹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早期针灸理论、诊疗思想乃至古人的生命哲学娓娓道来。他特别分析了简帛中记载的针刺技法、灸疗应用与经络观念的雏形,使其与后世成熟的理论体系相映照,清晰勾勒出针灸学早期发展的历史轨迹。其讲解深入浅出,极具感染力,使在场者仿佛亲手触摸到了那段尘封的医学历史,深切感受到其中博大精深的文明积淀。
图为老师宣讲环节
讲座后的互动环节更是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在场的学生与教师们争相提问,从医简的文字释读到其医学价值的现代启示,从汉代针灸用具的具体形制到其对当代临床的借鉴意义,问题角度多样,探讨深入。张雷老师均予以细致而精彩的解答,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充分激发了大家对针灸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强烈好奇与深入探索的欲望。
与此同时,平行开展的针灸器具展览则如同一部“无声的史诗”,直观地述说着针灸技术的发展与变革。展台上,从古朴典雅、做工精巧的古代毫针、三棱针、梅花针,到各式各样的传统艾灸器、温灸盒,再到融合了现代电子技术的电针治疗仪、激光针灸装置等,一系列展品按历史时序铺陈开来。每一件器物都是时代的缩影,观众们可以清晰地目睹针灸工具从材质、形态到功能性的演进历程,深刻体会到这门古老技艺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同时,不断吸收时代科技、自我更新的强大生命力。
图为展示作品环节
如果说讲座与展览是知识与历史的洗礼,那么同步进行的五禽戏表演则是一场动态的文化体验。表演者们身着统一服装,随着悠扬的古乐,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将一套传统五禽戏演练得行云流水,刚柔并济。其矫健的身姿、沉稳的气息与精准的招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古老导引术独特的养生韵味与艺术美感,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观赏,并情不自禁地跟随模仿,在现场老师的简要指导下,亲身体验气血流通、舒展筋骨的舒畅之感,切身感受中华传统养生功法的独特魅力。
场边设立的“卷轴文化长廊”则以典雅而系统的方式,构建了观众理解针灸理论的视觉框架。长廊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图文卷轴,依次展示了人体经络循行图、常用腧穴定位图、针灸治疗原理示意图以及针灸学从《黄帝内经》奠基至今的重大发展里程碑。内容详实、画面精美,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知识画卷,帮助初学者轻松建立起对针灸理论体系的整体认知,也为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提供了复习和深化理解的平台。
综合而言,本次针灸文化月活动取得了远超预期的丰硕成果。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文化宣传活动,更是一次成功的“跨界”融合实践。一方面,它通过学术的深度挖掘(汉代医简讲座)和知识的系统梳理(文化长廊),有效拓展和深化了参与者,尤其是青年学生群体的针灸知识储备,提升了其文化素养与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它通过具身体验(五禽戏模仿)、实物观摩(器具展)和互动参与(问答),极大地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与吸引力,成功地在校园范围内弘扬了针灸文化,显著提升了这一国粹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图为参加活动人员合影
此次活动为古老针灸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崭新动力,其所采用的多元融合、寓教于乐的模式,也为后续举办其他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积累了极其宝贵的成功经验与极具参考价值的范例,在针灸文化乃至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漫漫长路上,踏下了一个深刻而坚实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