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纪检监察学院“铸界明法”调研团于暑期深入威海司法一线,将目光聚焦于正当防卫司法认定这一难题。通过与当地法院开展深度访谈,并创新运用量化建模方法,团队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实务部门的高度认可,为破解“必要限度”判定困境提供了科学方案。

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向团队揭示了其中的核心矛盾:该院年均审理刑事案件500余件,其中约5%(即25起左右)涉及正当防卫争议。作为沿海旅游城市,当地的相关案件多集中于夜间餐饮场所,地域特性使得案情更显复杂。法官坦言,司法实践中面临着双重压力:既要避免陷入“谁受伤重谁有理”的简单逻辑,又必须平衡好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法官不能以事后眼光评判危急时刻的行为”,王法官特别强调,“情境代入”对于认定防卫意图起着关键作用。
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实务中存在三大判定焦点:一是必要限度三要素,需综合考量侵害的急迫性、手段的相当性以及结果的均衡性;二是证据审查要点,伤情鉴定与行为逻辑的吻合度相比监控盲区更为客观;三是防卫意图指标,事前预警、工具获取方式、反击后行为构成了判断的黄金标准。
针对这些司法痛点,团队创新研发了Logistic回归量化模型。该模型将“三要素”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对于“徒手攻击持刀反击”等争议情境,引入了体力对比、工具随手性等12项客观参数。经过威海法院的实证测试,这一模型有效减少了因地域差异导致的同案不同判现象。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法院在官方复函中明确肯定:“该研究为正当防卫限度认定提供有效借鉴,研究方法可信,建议具有推广价值。”团队提出的建立区域性案例指导库、引入医学专家辅助伤情评估、完善公检法证据固定机制这三大建议,与法官们的实务构想深度契合。同时,该模型还显著缓解了法官在舆论关注案件中的决策压力。
“法律不应是冰冷的逻辑推演,而应是有温度的价值判断。”王法官的这句箴言,恰是此次调研的最佳注脚。当量化模型遇上司法人文关怀,“铸界明法”团队正用青年智慧破解法治实践中的“定性焦虑”,让正当防卫制度真正成为公民抵御不法侵害的法治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