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徽乡酉水共聚力 跨江同谱振兴曲

    发布时间:2025-08-19 阅读:
    来源:“徽乡耘墨·酉水新程”乡村振兴实践团
2025年7月20日至24日、7月29日至8月2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徽乡耘墨・酉水新程”乡村振兴促进团跨越长江天堑,先后深入安徽皖南与湖北恩施开展实践。从徽派文脉的千年传承到土家族村寨的鲜活创新,团队在两地非遗活化、产业升级、文旅融合的实践中,探寻长江流域乡村振兴的协同密码。  
非遗传承:守正创新中的跨江共鸣  
泾县宣纸作坊内,老匠人34年如一日坚守108道工序,捞纸时竹帘的轻抬稳落间,藏着“纸寿千年”的密码;三兔宣笔厂的伍老师用牛骨梳子梳理山兔毛,“机器替代不了老祖宗的细腻”的坚持,与彭家寨阿婆教授苞谷粑粑技艺时“新米泡水要够时辰”的执着,形成跨越地域的匠心共鸣。  
两地非遗活化路径更显协同智慧。老胡开文墨厂将鱼灯元素融入徽墨设计,让百年墨锭成为研学爆款;彭家寨则把2023年新晋州级非遗的苞谷粑粑制作,转化为游客可参与的体验项目;西兰卡普培训基地的“天才妈妈”计划,与宣纸文化园的技艺展演,共同证明: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既守护“老手艺”的本真,又打开“新场景”的可能。  
产业振兴:资源禀赋里的协同路径  
青堡村的田间,甜玉米与黄精套种、玉米与烟草轮种的模式,让“土疙瘩”变“金疙瘩”;歙县宋村的葡萄大棚里,智能化监测系统让优质果率提升至92%,“千亩基地、亿元产值”的甜蜜产业异曲同工。青堡村“一份力、四分利”的合作社机制,与宋村“党支部引领、合作社组织”的模式,共同破解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  
产业链延伸的探索同样相映成趣。青堡村引进烟草工厂延伸农业价值,与绵潭村“三潭枇杷”从鲜果到枇杷膏、枇杷饮的全产业链开发,共享农工业的双联合增收逻辑;彭家寨以吊脚楼群为核心的文旅开发,与查济古镇“修旧如旧”的写生经济,都践行着“文化为魂、旅游为桥”的产业升级路径。  
文旅融合:文化根脉上的协同共生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的叶挺桥,见证着“军民一心”的红色基因;查济古镇“忠孝传家”的家训,与彭家寨吊脚楼“依山傍水”的建造智慧,共同构成乡村文旅的精神内核。  
这种文化共鸣在体验场景中愈发鲜活:彭家寨墨客廊桥上,游客与土家族同胞共跳摆手舞,模仿农耕动作的欢畅,与查济古镇写生游客笔下的马头墙,都是地域文化的生动表达;青堡村民宿的篝火晚会,与宣纸文化园的捞纸体验,都在用“参与感”回答如何让游客“记住乡愁”。  
从皖南的徽墨飘香到恩施的酉水欢歌,这场跨江实践揭示:两地虽文化有别、资源各异,却在“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平衡中形成互补。皖南的非遗产业化经验可赋能西兰卡普走向更广阔市场,恩施的多民族文化互动模式能为皖南文旅注入新活力。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学子将持续搭建交流桥梁,让徽乡与酉水的实践智慧,在长江流域乡村振兴的画卷中,晕染出协同共富的亮色。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