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现场传真:“星火湘传”实践团,双线解码文化传承现场

    发布时间:2025-08-19 阅读:
    来源:“星火湘传”实践团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历史文脉在现代社会焕发活力,成为亟待探索的课题。6月17日,“星火湘传”实践团兵分两线,于湖南博物院马王堆展厅、武汉黄鹤楼同步开展文化传承实践,以“现场调研+实时记录”模式,捕捉文化传承一线动态,为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积累珍贵素材。
马王堆展厅:考古现场“再还原”,探寻西汉文明密码
上午,湖南博物院三楼马王堆展厅内,“星火湘传”实践团开启“文物解码”行动。踏入展厅,素纱襌衣、T形帛画等珍贵文物在柔和的灯光下静静陈列,仿佛在诉说着两千多年前的故事。成员们围绕“西汉生活切片”主题,对核心文物展开“三维度记录”。面对仅重49克、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他们架起专业相机,采用微距拍摄技术,精准捕捉经纬密度细节;针对T形帛画,成员们围聚在展柜前,用思维导图梳理“天界 - 人间 - 地府”的奇幻构图逻辑,探讨其背后蕴含的宇宙观与生死观。
 
(图为6月17日“星火湘传”实践团参观湖南博物院素纱襌衣。陈静供图)
为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实践团主动访谈博物院资深志愿者。在交流中,成员们了解到素纱襌衣出土时叠放在衣箱底层,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的奇妙历程;知晓了T形帛画作为丧葬用品,承载着古人“引魂升天”的美好祈愿。此外,针对漆器上的云纹装饰、简牍中的文字内容,实践团分组行动,建立“文物 - 工艺 - 文化”关联档案,将每件文物的材质、工艺特点、文化寓意等信息实时录入实践数据库,力求全方位还原西汉贵族生活图景。
黄鹤楼:诗词与建筑“对话”,解码文化符号传承
下午,武汉黄鹤楼前游人如织,另一支实践团队伍在此开启“文化符号解码”之旅。他们以“诗词打卡”为线索,从一楼到顶层,在对应“昔人已乘黄鹤去”“故人西辞黄鹤楼”等诗句的场景中,结合建筑模型、历史资料,梳理黄鹤楼“始建 - 焚毁 - 重建”的17次迭代史。
 
(图为6月17日“星火湘传”实践团参观武汉黄鹤楼。陈静供图)
为更直观感受建筑精妙,成员们借助AR导览设备,360度解析飞檐斗拱的结构之美,了解榫卯技艺的独特之处。在诗词研究方面,他们对比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诗词中的“楼阁意象”,分析诗词创作背景与黄鹤楼建筑风格演变的内在联系。实践过程中,成员们还随机采访游客,记录他们与诗词互动的真实反馈,有人吟诵诗句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有人听讲解后恍然大悟的神情,都被一一收录。此外,团队成员深入探究黄鹤楼与武汉城市精神的关联,收集市民对这座地标建筑的情感记忆,为文化传承现场留存鲜活样本。
从马王堆的“考古现场复现”,到黄鹤楼的“诗词建筑对话”,“星火湘传”实践团以“现场观察+学术解码”双轨并行,用脚步丈量历史,用镜头定格瞬间,实时记录文化传承实践路径。这些丰富的一线素材,将为后续文化资源活化、文旅融合研究提供扎实支撑,也彰显着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之路上的责任与担当。
编辑:陈静 杨绣君 杨子琪 杨露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