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25年7月8日,四川农业大学“古韵传艺七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仰,首站抵达雅安川剧博物馆,开启了一场为期数日的川剧文化深度探源之旅。团队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历史遗存、对话文物守护者,解码川剧这一地方瑰宝的悠久历史,感悟其在巴蜀大地上沉淀百年的精神内核。
步入雅安川剧博物馆,仿佛穿越了一条时光隧道。这里没有喧嚣的锣鼓,却处处回响着历史的足音。馆内系统陈列的300余件珍贵文物,从斑驳的手抄剧本、各式精巧的乐器,到色彩依旧绚丽的戏服盔头,完整而静默地勾勒出川剧艺术从清代至今的发展脉络,生动诠释了其“五腔共和”的独特魅力。
余学军 摄
文物无言,然有声:在静默中聆听梨园风云 在博物馆的核心展区,团队成员们被一件清代金丝刺绣蟒袍深深吸引。这件镇馆之宝虽历经百年,袍身上用金线绣出的龙纹依然栩栩如生,鳞甲闪烁着低调而华贵的光芒。讲解员现场演示了传统戏服的复杂穿戴技法,并介绍道:“仅这一件蟒袍,从内衬到外袍,就有十余道穿戴工序。它不仅仅是一件演出服,更是角色身份、地位的象征,其上的每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古代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团队成员王同学在笔记中写道:“触摸着这些冰冷的丝线,却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匠人指尖的温度。这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是川剧艺术厚重底蕴的无声见证。”

余学军 摄
追根溯源:探寻川剧与茶马古道的历史交融 与其他川剧主题场馆不同,雅安川剧博物馆的展陈重点聚焦于川剧艺术与雅安作为“川西咽喉”的地域文化,特别是与茶马古道的交融史。展柜中,那些带有浓郁藏区风格的道具,以及记录着戏班曾远赴康藏地区演出的旧照片,都向团队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川剧不仅仅是流行于川西坝子的艺术,它曾跟随着马帮的铃声,翻越崇山峻岭,成为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与包容性,让团队对川剧的精神内核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守护者的心声:让文物在年轻人心中“活”起来 在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座谈中,团队了解到,馆内许多珍贵的文物都是当地村民从自家老宅的阁楼上翻出,无偿捐赠的。“这些宝贝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它们不应该沉睡在库房里。”一位老馆员动情地说道,“我们的责任,不仅是保管好它们,更是要讲好它们背后的故事,让它们在你们这些年轻人的心中重新‘活’起来。”
此次雅安川剧博物馆之行,为实践团队的研学之旅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它像一本厚重的序章,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任何鲜活的舞台艺术背后,都离不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代代相传的文化守护。带着这份对历史的敬畏,团队将继续前行,探寻川剧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