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暑期实践:兰大学子三下乡——深入紫松调研,解锁乡村振兴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7 阅读:
    来源:作者:周东云 来源:兰州大学“‘乡’约盛夏,遇‘践’青春”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
  七月的临洮县,暑气渐盛,绿意盎然。2025年7月9日至23日,兰州大学“‘乡’约盛夏,遇‘践’青春”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衙下集镇紫松社区,为期15天的实践中,队员们脚踩泥土、贴近群众,在产业调研、生态观察、基层服务中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用青春行动为紫松社区的发展注入活力。
  探秘特色农业,解锁产业振兴密码
  农业是紫松社区的发展根基,也是实践队调研的重点。社区盛产玉米,其中甜玉米大棚种植采用一年两茬的高效模式,千亩玉米示范基地更是成为当地农业现代化的“标杆”。在临洮县科技支撑玉米单产提升试验示范基地,队员们看到,基地通过“五个保障到位”和“六个统一”的科学管理模式,全面推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还运用了水肥一体、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让玉米种植迈向智能化、高效化。
  队员们走进玉米合理密植示范田,实地感受科技对农业的赋能。示范田采用宽行窄株种植模式,搭配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的强盛370品种玉米,行株距规范,亩保苗达5500株,通风透光性好,为高产打下坚实基础。队员们与种植户一同劳作,亲手体验育苗、除草等农活,在汗水里感受农耕的辛劳与智慧。除了玉米,日光温室里的新鲜果蔬、平菇大棚里的饱满菌菇,构成了社区特色农业的多元图景。
  实践中,队员们发现,紫松社区早已打破“重种植、轻销售”的传统模式——通过农业种植与农产品加工相结合,再借助电商平台打通“田间到餐桌”的链路,让甜玉米、平菇等特色产品走出乡村、走向更远的市场。队员们与村民深入交流,听他们讲述如何从“只会种”到“懂经营”,如何用一部手机打开销售新渠道,深刻体会到产业多样化发展为乡村带来的增收活力。
  见证生态蝶变,感悟绿色发展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紫松社区有着鲜活的体现。实践队实地走访了社区的垃圾回收站,详细了解垃圾分类推进情况,看着整齐摆放的分类垃圾桶、规范运行的回收流程,队员们切实感受到社区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的用心。
  通过对比社区改造前后的照片,曾经的“脏乱差”角落变身整洁小广场,堆满垃圾的闲置地如今草木葱茏,清澈的沟渠旁多了村民散步的身影……在社区展示的“我家的变化”主题墙前,队员们看到赵福平家改造前后的鲜明对比,改造前的老旧房屋、简陋设施与改造后的整洁院落、现代化设施形成强烈反差,直观展现了社区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这些直观的变化,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生态环境治理不仅是“面子工程”,更是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为乡村长远发展筑基的“里子工程”。
  体验基层治理,触摸乡村运转脉搏
  走进紫松社区村委会,队员们近距离接触基层治理的日常。社区采用“合作社带动村集体分红”模式,村委会承担着政策落实、民情收集、文件处理等繁杂却关键的工作。实践期间,队员们主动协助工作人员整理村民信息登记表、种植安全教育材料、低保申请档案等,在分类、归档的过程中,逐渐明白每一份文件背后都是村民的期盼,每一项工作都关乎社区的稳定与发展。
  这种“合作社+村集体”的模式,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队员们从村干部的介绍中得知,这一模式有效带动了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是紫松社区探索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融合的重要成果。
  暖心入户走访,用服务传递青春温度
  “大爷,您最近身体怎么样?”“奶奶,我们教您几个夏天防中暑的小知识……”实践队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深入村民家中开展服务。队员们组织公益性活动,重点走访社区老年人,与他们拉家常、问近况,仔细倾听老人们的生活故事和需求。
  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队员们主动帮忙打扫房屋、整理杂物,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同时,结合医学常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夏季养生、基础急救等实用知识,让老人们感受到来自青年一代的关怀。一句句真诚的问候,一次次贴心的帮助,成为实践队与村民之间温暖的纽带。
  15天的实践转瞬即逝,队员们带着满身泥土香、满腔乡土情结束了此次“乡”约。从特色农业的蓬勃发展,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从基层治理的精细高效,到村民脸上的幸福笑容,紫松社区的每一处变化,都让队员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兰州大学实践队的队员们表示,此次实践是青春路上的宝贵一课,未来将带着这份收获,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
  心得体会:
  紫松之行最打动我的,是那些细微处:帮老人打扫时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整理村务文件时看到琐碎却关乎民生的细节,与种植户聊天时感受他们因科技和销路改善带来的喜悦。从村委会的忙碌到垃圾站的规范,再到村民家中质朴的笑容,我们像一块海绵,努力吸收着关于基层运转、社区治理和村民生活的真实信息。这些有温度的现实,为我们理解乡村提供了最鲜活的注脚。——护理学院赵蕊娜
  出发前对乡村的想象多是模糊的。在紫松的十五天,脚踩泥土、走进大棚、参与农活,才真切触摸到现代农业的脉搏——密植的玉米田、运作的垃圾站、整洁的村容,都远超预期。特别是看到村民熟练用手机销售农产品、社区展示环境改造的对比图,深刻体会到乡村发展的真实图景远比书本生动。此行最大的收获,是打破了固有印象,对今日乡村的活力与挑战有了具体认知。——护理学院王彤
  此次紫松之行,我们真正“扎”进了乡土。脚踩泥土,亲身体验育苗劳作,汗水让我理解了农事的辛劳与智慧;目睹科技赋能玉米密植高产,震撼于现代农业的力量。入户走访,倾听老人故事,整理村务文件,基层运转的细致与温度触手可及。对比照片里环境的蝶变,真切感受到生态治理如何提升生活品质。短短十五天,书本上的“乡村振兴”变得立体鲜活,我们对乡村的现状、发展与村民的期盼有了更深刻、更接地气的理解。——护理学院陈子莹
  紫松十五天,最触动我的不是宏大的变化,而是那些维系乡村运转的细微之处。在玉米田里,看到农户默契配合着密植的株距行距;在垃圾回收站,村民自觉分类投放;村委会里,一份份低保档案背后是细致的工作;帮老人打扫时,听他们念叨邻里如何互相帮衬收玉米。这些天,我们努力去看、去听、去感受这些日常的片段:田间的协作、公共的习惯、制度的落实、邻里的互助。它们看似平常,却让我真切地“看到”了紫松社区是如何一天天运行、生活的。这就是此行留给我最具体、最真实的乡村印象。——护理学院周东云
  短短十五天,双脚沾满紫松的泥土,双眼见证真实的乡村。亲手触摸水肥一体化的管道,惊叹科技如何改变传统玉米种植;在垃圾站看到分类的细致,从照片对比中感受环境改善的力量;协助整理村委文件,体会基层运转的繁杂与温度;倾听老人讲述,传递朴实的关怀。不再是书本概念,乡村振兴的图景变得具体而生动——是田间的智慧、环境的蝶变、治理的细节与人情的温暖。这趟“乡约”,是真正用脚步丈量、用心灵感知的宝贵一课。——护理学院牛永乐
  十五天在紫松村,就是去看、去听、去了解。亲眼看到玉米田里密植技术和水肥管道怎么运作;对比社区新旧照片,清楚感受到环境实实在在变好了;在村委会帮忙整理文件,体会到基层工作的具体内容;去老人家里聊天、帮忙做点家务,听到了他们的生活。这次实践让我对书本上说的“乡村振兴”有了具体、直观的认识。——护理学院穆娜娜
  作者:周东云
  来源:兰州大学“‘乡’约盛夏,遇‘践’青春”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深耕课堂育新苗,武术课堂砺精神
  • 8月8日,青岛农业大学国旗护卫队志愿服务团高密支教进入第四天。支教活动渐入佳境,在前几日课程及课业辅导的基础上,志愿者们结
  • 2025-08-1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