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赵主任的诊室,墙上一张特殊的流程图格外醒目。图左侧是基层医院的筛查流程,右侧是三甲医院的诊疗路径,中间用红笔标注着7处“断层点”。“这就是河南宫颈癌早筛的现状:优质资源集中在顶端,基层却卡在‘最后一公里’。”赵主任的话直击问题核心,拉开了本次访谈的序幕。
筛查技术的“选择困境”:HPV与TCT各有短板
“HPV像撒大网,TCT像精准狙击,但基层往往只能二选一。”赵主任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当前筛查技术的核心矛盾。
据介绍,HPV检测能发现病毒感染,但假阳性率高——约80%的女性会在一生中感染HPV,其中多数可自行清除,过度筛查反而容易引发恐慌;TCT检测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判断病变,特异度高达90%,但依赖医生经验,不同阅片者的判断差异可达30%。
“理想状态是联合筛查,但成本不允许。”赵主任算了一笔账,河南多数基层采用TCT,单人单次成本约50元;HPV检测成本超150元,而国家给基层的补助仅30-40元/例。“省级医院能拿到150元/例的补助,还能完成七八百例的指标,但基层恐怕连试剂盒都困难。”
这种差异直接导致筛查质量分层。郑州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特别取样不好的检测漏诊率约10%,而三甲医院通过“TCT+HPV+阴道镜”联合诊断,漏诊率可控制在1%以内。

图为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赵主任向实践队介绍宫颈癌筛查技术差异。
实践队供图
AI落地遇阻:医生需要“有温度的辅助”
当谈及智能系统的应用前景时,赵主任坦言:“不是我们排斥AI,是很多系统太‘冰冷’了。”她表示,曾接触过几款AI辅助诊断工具,能通过影像识别标出异常细胞,但“像个没有感情的扫描仪”。“病人说‘我最近下面出血’,AI不会问‘出血多久了?有没有同房后加重?’,但这些信息对诊断太重要了。”
在赵主任看来,AI的价值在于“做医生的筛子”——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关键信息,而非替代医生的临床判断。“比如把1000份TCT片子里的可疑样本挑出来,让医生重点看,这能省很多时间。”
实践队员认真记录着这段对话,在笔记本上批注:“系统需加入‘医患沟通话术库’,让AI成为‘会倾听’的辅助工具。”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赵主任交流AI辅助诊断系统的应用问题。
实践队供图
基层推广难题:从“上门筛查”到意识提升
“二七区的指标能完成,但下面县里的同事还要骑着电动车挨家挨户去普及相关知识。”赵主任的话,道出了筛查覆盖率的城乡差距。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承担着二七区的筛查任务,因准确率高,居民主动参与率达80%;但在豫东某县,基层医生要带着设备进村,有的人因观念原因会有排斥心理。
这种差距让实践队深受触动。实践队队员在调研日志中写道:“智能系统不仅要技术过硬,更要‘接地气’。比如开发方言版的健康宣教语音包,或者把筛查流程做成漫画贴在村卫生室墙上。”
此外,补助标准的差异也影响着筛查工作的推进。赵主任介绍,省级医院每例筛查补助150元,而陕西部分地区仅仅支持采样,每例为60元,后续的阴道镜、活检等费用仍存在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筛查工作的质量和覆盖面。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楼前合影。
实践队供图
通过本次访谈,西安理工大学“识微筑盾・诊链未来”实践队深入了解了宫颈癌早筛技术在推广中的现实困境,为后续智能会诊系统的优化完善提供了宝贵的一线资料。实践队将继续走访更多基层医疗机构,收集更多真实需求,努力让科技真正服务于基层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