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谁执新枝续昆曲古韵?实地调研解码“人”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17 阅读: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昆曲实践队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断,为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幽雅芬芳的"兰花",昆曲的传承与未来,其核心密码同样蕴藏在"人"之中——既在于技艺精湛的传承者,也在于热情不减的欣赏者。近日,北京科技大学"梨园弦考昆曲传承"调研实践队,历时14天,深入社会肌理,从中学生到耄耋老人,从初涉门径的爱好者到造诣深厚的专业者,广泛采访,倾听心声,勾勒出一幅以"人"为核心的昆曲传承生态图景。
  实践队员们足迹遍布校园、社区、剧场、文化机构,通过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全面了解不同群体对昆曲这一古老艺术的基本认知、接触渠道、欣赏感受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真切展望。调研对象覆盖了昆曲生态链上的关键节点人群。

  在爱好者群体中,一位中学生爱好者坦言,她对昆曲的关注始于初中时期。当被问及昆曲发展面临的问题时,他敏锐地指出:"关键在于创新改革,要让昆曲变得让年轻人也喜欢听。"这代表了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如何焕发新生的核心关切——需要找到与时代共鸣的连接点。而一位老年爱好者则表示,他第一次接触昆曲时,脑海中浮现的是"戏曲"这一宽泛概念。吸引他持续关注的,则是"老一辈艺术家炉火纯青的表演"。这份对经典与大师的追忆和敬仰,是昆曲艺术深厚底蕴的体现。
  一位此前对昆曲了解甚少的受访者表示,在生活中曾"了解过"昆曲,但印象并不深刻。当被问及昆曲最显著的特质时,他坦言"不是很了解"。然而,一提到昆曲,他首先联想到的是"戏剧"这一艺术门类。最为可贵的是,面对"如果有机会,是否愿意去了解昆曲"的提问,他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还行,愿意去了解。"这揭示了昆曲在潜在观众群体中存在的认知空白,但也蕴藏着通过有效引导和普及可以转化的兴趣空间。

  实践队还深度采访了青年昆曲演员韩佳音老师和资深专家于雪娇老师等专业领域的核心力量。韩佳音老师作为舞台上的新生代,她不仅肩负着技艺传承的重任,更在思考如何赋予经典剧目当代的表达。她积极借力新媒体,在多个平台持续更新戏曲教学视频,用贴合年轻人的方式埋下戏曲种子。于雪娇老师则从自身学习经历分享了洞见。她强调了系统性教学以及基本功的重要性。同时,她也关注昆曲的普及教育,认为培养新一代观众与培养演员同等重要。专业者们的思考,聚焦于技艺的守护、人才的接力以及艺术在新时代的适应性发展,是昆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北京科技大学"梨园弦考"实践队的调研,清晰地印证了"人"在昆曲传承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昆曲艺术的生生不息,需要构建一个良性的"人"的循环:依赖专业传承者对技艺的敬畏、坚守与创新发展,他们是技艺的"活载体"和创新的探索者;离不开广大爱好者的持久热爱与积极参与,他们是艺术生存的土壤和持续演进的动力源泉;更需要面向潜在观众的有效普及与引导,拓宽受众基础,发掘新生力量。
  昆曲这朵"幽兰"的芬芳要历久弥新,关键在于构建一个更紧密、更具活力的"人"的网络:深化专业人才培养与保护机制,激发传承者的创造力;创新普及形式与内容,降低欣赏门槛,点燃更多像那位中学生一样的年轻热情;善用现代传播手段,让昆曲之美触达像那位表示"愿意了解"的普通大众。只有当专业者、爱好者、潜在观众形成有效互动与滋养,昆曲艺术才能真正实现"活态传承",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华。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对守护中华文化瑰宝"关键在人"这一理念的生动践行,为昆曲乃至传统戏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本"视角。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