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落实“三下乡”活动服务基层、助力三农的政策要求。7月24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文脉薪火,共耀綦江”中华文脉传承团深入乡村,以安稳镇羊角村的非遗榨油工坊和石壕镇红色文化资源为调研对象开展实践活动,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文化传承”的核心要求,旨在探索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安稳镇羊角村,团队成员深入非遗榨油工坊,沉浸式体验传统榨油工艺的完整流程,从筛选菜籽到蒸炒、压榨、过滤,成员们在传承人指导下感受千年技艺的智慧结晶。实践团同步参观红一红二军团旧址,在红色讲解员杨云林老师的细致介绍下,成员们切身体验,在斑驳的历史遗迹中重温革命岁月。旧址成为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文物,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故事。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仔细参观每一个展室,深刻感受着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在石壕镇,实践团开设普通话推广课堂与多语言支教课堂。课堂上,团队成员通过红色故事宣讲、诗歌朗诵等形式,将语言学习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学生们用普通话朗诵《我爱这土地》,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这种推普与红色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既响应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也为乡村偏远地区的文化交融提供了新思路。

綦江区安稳镇与石壕镇以非遗传承和红色文化弘扬为笔,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非遗榨油工艺的声声号子、红一红二军团旧址的斑驳光影、普通话课堂的朗朗书声、红军烈士墓前的庄严肃穆,皆是文化传承与精神赓续的生动注脚。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非遗文化熠熠生辉,在乡村振兴征程中书写新的华彩篇章。
来源:国际汉语教育学院
作者:吴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