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客语缀韵寻迹实践团探访客家人日常劳动 感受词缀里的传承与变迁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
    来源:唐雪琴
        2025年7月9日,客语缀韵寻迹实践团走进玉林乡村,聚焦劳动场景中的客家话词缀使用情况,与当地中年客家人展开深入对话。这些在田间地头、手工作坊里奔波半生的中年人,既是传统劳动文化的亲历者,也是语言变迁的见证者,他们的讲述揭示了客家话词缀在劳动场景中的生命力与演变轨迹。
        当被问及家中是否仍用“老张”“老李”称呼手艺好的老师傅时,一位受访者略显感慨地说:“现在用得少了,但老一辈传下来的习惯,在老一辈聚集的地方还能听到。
        这位中年人解释,“老”字缀在劳动场景里不只是指年龄,更暗含对经验和手艺的认可。“就像镇上修农具的‘老李’,未必是年纪最大的,但大家喊顺了口,因为他活儿细、靠得住。”不过他也坦言,年轻人更习惯直呼其名或用职业称呼,“‘老’字缀的使用,确实越来越集中在老一辈和传统行当里了。”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中年客家人
        谈及老一辈常说的“打粗”“打硬扎”等带“打”字的词,另一位受访者眼神亮了起来:“这些话听着土,却藏着客家人的根。”他认为“打硬扎”最能代表客家性格,“‘打’在这里有打拼、磨砺的意思,‘硬扎’就是结实、靠谱,合起来就是说干活要实在、能吃苦、经得起考验。”
        他分享了去年夏收的经历:连续暴雨让玉米地积了水,村里人挽着裤脚跳进泥里抢收,“当时没人喊累,长辈就鼓劲说‘大家打硬扎点,抢回来的都是口粮’。那股子劲,就是‘打硬扎’的劲头。”在他看来,“打粗”强调的是能做粗活、不娇气,而“打硬扎”更涵盖了坚韧、担当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客家人在田埂上、工地上闯出来的精气神。”不过他也注意到,年轻一代对这些词的理解在淡化。“现在孩子听‘打硬扎’,可能只当是句口号,不知道这是祖辈扛着锄头、挑着担子,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感悟。”他觉得,这些词缀的流失,不只是语言的变化,更可能让年轻一代离传统文化里的劳动精神越来越远。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客家人
         并且,受访者们普遍认为,劳动场景是客家话词缀传承的重要土壤。“田里的活儿、手上的手艺,配上这些词才够味。”一位中年人说,他尝试在教儿子干农活时用上“打硬扎”“老张师傅”这类说法,“不一定要求他记住,但希望他知道,这些话背后有故事、有力量。”
        对于词缀的逐渐流失,他们虽有遗憾却也理性看待。“语言总要变,但好的东西不能丢。”有人建议,可以在村里的劳动互助活动中多讲讲这些词的来历,“让年轻人知道,‘老张’‘老李’喊的是尊重,‘打硬扎’讲的是本分,这些词缀里的道理,到啥时候都管用。”
         此次采访中,中年人们用亲身经历证明:日常劳动里运用的客家话词缀,不仅是语言的符号,更是劳动精神的载体。它们在田垄间、作坊里被反复使用,也在时代变迁中悄然演化,而如何让这些带着温度与力量的词缀继续“活”在劳动中,成为摆在每个客家人面前的文化课题。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追寻新安医学,传播中医文化
  •  为追寻先辈红色足迹,感受新安医学的时代脉搏,安徽中医药大学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组建的暑期实践队于7月17日至21日走进黄山
  • 2025-08-15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