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气蒸腾,益阳市赫山区的乡村校园里,涌动着别样的求知热忱。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青艺反应堆”支教志愿服务团,在松树桥学校进行为期两周的支教的过程中,为了解该地学生的成长情况与乡村教育所遇到的困境,团队调研组深入学生们的家庭,为孩子们的学习与兴趣发展建言献策。

访谈前的精心准备,是我们重新理解“何为教育现实”的必修课。团队成员摒弃单向信息采集的传统方式,在行动前多方面获取信息:与班主任提前沟通,精准筛选访谈对象;细致与家长对接时间地点,确保每一次相遇都高效且有温度;访谈前,团队成员与正副班主任深入交流,提炼关键信息——从孩子的学业表现、行为品格,到隐藏的艺术天赋、难以言说的家庭困境……这一切前期铺垫,只为让每一场面对面的对话,都能真正触及教育的核心地带。

当脚步从教室跨入乡村学生的家门,从课堂深入家庭,调研组成员在此次调研活动中发现了乡村教育的“三大困境”:师资不足,教师老龄化严重,学校设施陈旧;炎炎夏日仅有电扇支撑,家庭贫困,无力支持孩子获得更好环境。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昭然若揭,我们团队此时才从现实角度理解,要实现完全的教育公平,乡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调研组成员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支持,团队设立“十百万”调研目标:访谈至少10位同学及其家长、收集100份有效调查问卷、形成10000字以上调研成果报告,致力于将我们所发现的教育问题与相关建议反馈给学校以及当地政府,为解决“乡村教育资源不足”这一问题贡献青春力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调研组的每一份努力,可能都会永远地改变一个孩子的生活。团队利用调研这一次契机深入了解到乡村教育中的“隐形问题”,同时也看到这群孩子们身上的无限可能,教育是一场奔赴希望的星火传递——以知识为桥梁,以热爱为引擎,在教育层面助力乡村振兴。此段旅程虽短,但信念永续,星光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