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扬州大学“运河波澜金砖文脉”实践团:探秘故宫御窑金砖,解码非遗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
    来源:扬州大学文学院 柳思宇
 2025年8月15日,扬州大学“运河波澜金砖文脉”实践团走进北京故宫,由故宫特约讲解员带路,聚焦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地面铺设的御窑金砖,展开“金砖归阙:明清皇家建筑遗产的时空对话”主题实践。御窑金砖是明清皇家专属建材,实践团成员沿着西华门至乾清宫的路线,展开了一场对故宫金砖铺设区域的深度调研。从武英殿的苏州砖遗存到三大殿的御用金砖铺陈,再到乾清宫的金砖修缮,团队以脚步丈量历史,借专业解码文明,试图揭开这块“敲之若钟鸣”的方砖背后的文化密码。
  第一站:西华门至武英殿——见证另一种苏州砖
  实践团成员随讲解员老师从西华门进入故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尚在修缮中的武英殿。位于故宫内廷外西路的武英殿目前主要作为故宫博物院陶瓷馆使用,因位置较为偏远,殿中未铺设御窑金砖,然而实践团成员赵霁玥同学提出疑问:“殿前这些光滑细腻的黑砖与金砖有什么区别?”经讲解员老师介绍团队成员方才解惑:在这里成员们看到的同样是苏州造的砖石——相较于“正统金砖”,这里地面上铺设的苏州砖采用的是简化版的金砖烧制与铺设工艺,相对来说也较容易因时间流逝而产生砖缝与裂痕。
  第二站:断虹桥至三大殿——认识清代“金砖”的最高级存在
  穿过断虹桥,团队正式进入故宫核心区。实际勘察之下,太和殿地面铺墁约3600块金砖,构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巅峰之作。
  因为殿内暂停开放,实践团成员随讲解员老师在殿外金砖铺设区域简要研究。“金砖的等级受大小和质量的影响。”讲解员老师指着地面解释,“太和殿内铺设的砖石是质量最好的一批砖,因为历史上二尺二寸金砖是在乾隆时期才开始烧造,所以太和殿地面并不是使用最大规制尺寸的二尺二寸金砖进行铺墁,而是使用在当时(康熙时期)最大规格的二尺金砖铺墁。”结合相关资料,团队得知,由于太和殿仅在故宫开放初期短暂地允许观众进入,后不再开放观众进入,故而其室内金砖几乎没有遭受过严重的踩踏和磨损,尽管已经产生了一些病害,但是保存情况较好,砖况稳定。
  金砖墁地可视为细墁地面中的高级做法,实践团成员方雯怡同学对“金砖墁地”的主要工序提出了好奇。讲解员老师解释道:工序主要包括处理垫层、标高抄平、冲趟、样趟、揭趟、浇浆、上缝、铲齿缝、刹趟、打点、墁水活、浇浆等。金砖墁地一般不用掺灰泥,而是用干砂或纯白灰,用干砂铺墁时也不用浇浆,改为“打揪子”,即在每块砖的四角各挖一个小坑,在内装入白灰进行稳固。铺墁好的金砖表面还要进行水磨、点砖药、干磨、上桐油、铲油皮、人工打磨、烫蜡处理等多重工序,整个自金砖铺设的工期与季节关联较大——春秋季工期较短,因天气凉爽通透,一般需要2-3个月;夏冬季节则更长一些。
  第三站:乾清门至乾清宫——了解金砖修补的工艺
  穿过三大殿,团队来到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下,这里的金砖地面仍保留着清代帝王行走的“原真状态”。
  “注意看这些磨损痕迹。”讲解员引导实践团成员观察砖面,“除了少数金砖磨损程度太深已经影响行走,御路两侧基本保持着六百年来的砖石原貌。”清代皇帝习惯沿中轴线行走,六百年的足迹已刻入砖体,加上被后世人们行走时鞋底磨蹭、抛光,砖面呈现出青黑中显出灰印的样态。”实践团成员通过显微摄影发现,磨损处露出的其实是青灰色胎体,与表面墨黑色形成鲜明对比,对照之下恰似一部“砖石书写的历史”。
  团队成员柳思宇向讲解员老师提出问题:“磨损过度无法继续使用的金砖是怎样被修补的呢?”讲解员老师带领实践团成员一边继续向前,一边耐心回答道:“修补一块砖需要七道工序:剔补、打磨、配泥、压光、晾晒、烧制、打磨……”他认真地指出,“最难的是配泥——必须用与原砖同产地的沉泥,否则色差会破坏整体美感。”虽然因为烧制的关系,很难保证像现代的瓷砖一样“砖砖同色”,但故宫的技术员老师们至今仍延续着最传统的修补工艺,用最精纯科学的手法,用心做到‘修旧如旧’!
  从江南窑火到皇家殿堂的技艺密码
  调研团队在故宫档案馆发现,明代《工部厂库须知》明确记载:“金砖须取苏州陆慕镇黄泥,黏而不散,粉而不沙。”永乐年间,工部派官员驻厂督造,要求金砖“二尺二见方,厚二寸七分”,经七十二道工序、一百三十日烧制,方能运抵北京。故宫现存金砖上“苏州府督造”“永乐年制”等铭文,印证了江南匠人与北方皇权的深度联结。
  联系到此前在苏州陆慕御窑村,团队拜访了第六代传承人金瑾。她展示的古法练泥机虽已实现机械化,但仍遵循“手捏成团,落地开花”的古训;改良后的榨泥设备缩短了阴晾周期,却恪守“清明取土,白露制坯”的时令规矩。制成的金砖随着大运河悠悠的水波北上到达皇家宫阙,成为六百多年来脚下一方光洁、沉稳的支撑。
  结语
  从陆慕窑火到紫禁城金阶,御窑金砖的六百年历程,是一部“小物件”见证“大历史”的文明史诗。实践团成员带着这一份“以小见大”的期待走进故宫,见到了许许多多块“敲之有声”的方砖,正以焕新的姿态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此次实践不仅揭示了非遗保护的现实样态,更彰显了文化自信的深层逻辑——唯有让历史活在当下,方能塑造国家形象的永恒光芒。
  (柳思宇供稿)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追寻新安医学,传播中医文化
  •  为追寻先辈红色足迹,感受新安医学的时代脉搏,安徽中医药大学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组建的暑期实践队于7月17日至21日走进黄山
  • 2025-08-15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