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齐鲁文化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经验,感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8月1日至8月5日, 青岛理工大学齐鲁文脉青耘团队赴山东淄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先后走访淄博陶瓷琉璃馆、周村非遗项目区、红木非遗传承基地及齐文化博物馆,通过实地观摩、互动体验、交流探讨等方式,近距离触摸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探寻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为齐鲁文化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陶琉之乡,火土艺术的千年华章。实践队首站来到淄博陶瓷琉璃馆,在享有“陶瓷之都”“琉璃之乡”美誉的淄博陶瓷琉璃馆内,队员们循着“与辉同行”的探访足迹,感受千年非遗文化的魅力。馆内陈列的历代陶瓷、琉璃珍品,系统呈现了淄博陶瓷从新石器时代延绵至今的辉煌历程,以及琉璃工艺从宫廷技艺到民间瑰宝的华丽转身,生动诉说着“火与土”交融的独特艺术魅力,令队员们赞叹不已。
周村古韵,织染醋香里的非遗坚守。走进周村古商城非遗聚集区,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异彩纷呈。队员们探访了周村丝绸染织、周村醋酿造等技艺,与锦灰堆的传承人进行深度交谈,感受老艺人的执着坚守。在丝绸工坊,古老织机与现代设计理念碰撞,传统鲁绣在创新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展现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无限可能。
匠心雕琢,红木技艺从馆藏走向生活。在红木非遗传承基地,队员们重点考察了淄博红木雕刻的精湛技艺。从选料、设计到雕刻、打磨,每一件红木制品都凝聚着工匠的智慧与心血。其中的檀香阴沉木《三十三观音》凭借其珍贵的用材以及雕刻任务最多的阴沉木作品这一成就,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认证。据介绍,当地通过“大师工作室+培训基地+文创产品”模式,在坚守传统榫卯、浮雕镂空等核心技艺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审美,并开放实操体验,成功推动红木非遗从“收藏馆”走向“生活场”,为实践队提供了宝贵的活化传承思路。
泱泱齐风,历史长河中的开放创新精神。团队最后一站来到齐文化博物馆,作为展示齐文化的核心平台,博物馆以“泱泱齐风”为主题,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方式,生动再现了齐国作为“春秋首霸”“战国七雄”的辉煌历史,以及“尊贤尚功”“通商惠工”的独特文化基因。从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到齐国兵学的深邃智慧,队员们深刻感悟到齐文化中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精神内核,这正是滋养淄博乃至齐鲁大地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汲取匠心智慧,赋能文化传承创新。此次淄博之行,实践团队不仅系统了解了淄博在陶瓷琉璃、传统饮食、红木雕刻等非遗项目上的保护传承经验,更深刻体会到齐文化“务实、开放、创新”的精神内核对当地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与当地文化部门、非遗传承人、博物馆专家的交流,团队收集了大量有关非遗活态传承、文化IP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鲜活案例和典型经验做法。
实践团队负责人刘子涵表示,淄博在非遗传承中展现的“匠心”精神与“创新”理念,为团队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学子将把此行所见、所学、所思转化为推动齐鲁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青春力量,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