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实践的通知刚在校园发布,我和几个同学就报了名。那时的我们,对 “基层服务” 概念模糊,只想着 “做些有意义的事” ,却没想到,在 双河社区的四十天,会让 “青春” 与 “基层” ,碰撞出那么多温暖又深刻的火花。
初到社区,书记带我们熟悉环境,老旧的居民楼、狭窄的街道、随处可见的 “牛皮癣” 小广告,和想象中 “基层治理” 的宏大叙事不同,这里满是细碎的生活褶皱。我们的第一项任务,是帮社区老人做 “适老化改造” 调研,敲开第一户门时,70 岁的李奶奶开了门,屋里昏暗,家具老旧,她听力不好,要扯着嗓子交流,交流完硬塞给我们糖,说 “年轻人来家里,热闹” ,那一刻,基层的 “温度” ,从老人颤抖的手心里,缓缓淌出来。
调研中,我们发现社区老人需求各异:有的需要安装防滑扶手,有的希望有人定期陪诊,还有的盼着能有简单的文娱活动。为把调研做细,我们挨家挨户走访,记满了几大本笔记,也听了无数故事 —— 有老人子女在外地,守着老房子盼春节;有退休教师自学手机,却总搞不懂健康码 …… 这些故事,让 “基层服务” 不再是冰冷的课题,而是关乎无数个真实的人生。
基于调研,我们策划 “银龄互助” 行动。组织会手机操作的老人当 “小教员” ,教其他老人用微信视频、预约挂号;联系社区医院,推出 “青春陪诊队” ,陪老人看病、拿药;还在社区广场办 “夕阳茶话会” ,让老人分享年轻时的故事。第一次茶话会,李奶奶戴着老花镜,给大家讲她当纺织女工的岁月,讲到激动处,眼角的皱纹都在发光,我们在台下听得入神,原来基层的土壤里,埋着这么多鲜活的人生宝藏。
除助老,社区环境整治也是重点。我们跟着网格员清理楼道堆积物,遇到居民不配合,说 “这是我家的东西,凭啥扔” ,好说歹说才沟通明白。清理完的楼道变得通畅,有居民悄悄给我们送冰镇汽水,说 “年轻人做事踏实” 。后来组织 “社区美化日” ,居民们自发参与,老人带着孙辈,妇女拿着扫帚,原本脏乱的小花园,被种上花草,画了墙绘,成了社区新风景,基层的 “共治” ,在汗水与笑声里,慢慢成型。
实践后期,我们参与社区 “反诈宣传” 。制作生动的反诈手册,在社区广场摆摊位,用情景剧教老人识别诈骗。有位大爷听完,说之前接到 “中奖电话” 差点信了,现在知道 “天上不会掉馅饼” ,拉着我们要多讲几场。看着居民从警惕到信任,明白基层服务不是 “做完就走” ,而是要真正把知识、把关心,种进大家心里。
四十天结束,社区书记给我们开总结会,说 “你们这些大学生,带来的不光是劳动力,是让社区更有活力的光” 。离开时,李奶奶在路口送我们,挥着手说 “常回来呀” ,阳光照在她的白发上,像撒了层金粉。
这次社区服务实践,让我们明白:基层不是遥不可及的 “治理单元” ,而是无数个需要被看见、被温暖的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