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品鉴金陵古风遗韵,拥抱非遗当代新生——南京审计大学国际学院“金陵非遗传承先锋队”

    发布时间:2025-08-14 阅读:
    来源:周子翔
       常言道:“人间金陵盛凌霄。”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传统技艺正面临着传承人断层、公众认知不足、市场需求萎缩等多重挑战。2025年暑期,南京审计大学国际联合审计学院"金陵非遗传承先锋队"在赵娜老师指导下,针对南京非遗传承现状展开深度调研,重点考察了绒花、剪纸、云锦三项代表性非遗项目。团队在前期文献研究基础上,确立了三个核心调研问题:非遗技艺传承面临哪些具体困境?现有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如何?数字化技术能否为非遗传承提供新路径?
  
  非遗创想中心:解剖非遗技艺困境
  
  “先锋队”前往南京非遗创想中心,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全程记录省级非遗传承人张老师制作绒花的32道工序,并了解本地非遗文化的相关政策,采集了相关数据。通过与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到了绒花的保护现状,知晓了非遗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困难。还前往了非遗创想中心工作室,在相关技艺老师指导下进行绒花技艺实训,学习铜丝定型和染色技法,制作单瓣绒花,录制相关步骤视频。
  
  通过访谈,我们知道了绒花制作技艺的传承难点主要在于工艺复杂,学习周期长,原材料成本持续升高和市场需求萎缩这些方面。如何在不稀释工艺本质的前提下,构建“生产性保护”模式,仍是绒花技艺存续的核心命题。近年来,通过IP联名,数字化技术等手段,绒花制作在现代化传承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但想要真正传承和发扬绒花制作技艺,依旧阻碍重重,仍然需要多方的助力。
  甘熙故居:非遗传承遇冷调查
  
  “先锋队”前往甘熙故居。南京作为旅游城市,相比于中山陵,夫子庙的人山人海,甘熙故居则略显冷清。小队进行了跨领域传承人访谈,采访剪纸传承人,同时体验了游客互动项目。并且发放问卷以调查非遗认知度和付费体验意愿。最后随机访谈游客。“先锋队”设计了包含20个指标的问卷,采集有效样本217份。数据显示:仅12%受访者能正确说出南京三项以上非遗项目68%年轻人表示"知道但不了解"剪纸技艺付费意愿调研中,仅7%愿为非遗体验支付超过100元。
  通过对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小队发现大部分游客缺乏对剪纸,灯彩这种非遗文化的认识,仅仅知道它们的名称,对制作工序,起源时间等方面知之甚少。这引起了我们的担忧,公众认知的缺乏,正是非遗产品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
  南京博物院/云锦博物馆:验证技术赋能效果
  
  
  “先锋队”前往南京博物院和云锦博物馆。在南京博物院,小队成员重点参观了历史馆、特展馆,并且前往非遗馆体验传统工艺,记录展陈设计。除此以外,还在数字馆进行了重点调研,惊叹于虚拟展览技术的运用。在云锦博物馆,小队成员参观了织机演示、记录云锦制作流程。
  
  通过这次参观,“先锋队”深刻认识到了科技对于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比如说,南京博物院通过悬浮成像技术展示文物3D模型,如旋转的青铜器、瓷器,观众可多角度观察细节;云锦博物馆应用AR技术,对展品进行纹样活化。先扫描云锦服饰的展品,再与AR技术技术。成功让图案“动起来”,生动形象地展示纹样象征意义(如龙纹腾飞、云纹流动)。同时,团队对比传统展陈与数字展区的观众停留时间:普通展柜平均停留47秒,而AR互动展区平均停留8分32秒。科技显著提高了非遗对人们的吸引力。
  
  基于调研数据,团队提出了"三维赋能"方案:一,教育赋能:设计大学生非遗研学课程包;二,技术赋能:开发绒花制作AR教学系统,缩短学习周期;三,商业赋能:构建"非遗+"跨界合作平台。
  在实践的最后一天,小队成员聚集在一起畅所欲言。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该被遗忘,也不能被遗忘。南京的非遗,是绒花的指尖生春,是剪纸的巧夺天工,是云锦的华美绚丽,是"金蝉玉叶"的巧夺天工。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保护不仅是文化命题,更是系统工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既要用专业视角分析问题,更要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下一步,团队将持续跟踪调研项目,将非遗保护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青年参与非遗保护路径。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法治护航基层,共筑和谐社会
  • 为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增强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近日,“权”新守护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进朱阳社区,开展以“法治护航
  • 2025-08-14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