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从文化共融到治理协同:兰州大学实践队深入云南民族互嵌社区探寻共同体意识培育治理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12 阅读:
    来源:兰州大学赴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研究” 青年实践团
         云南,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民族融合与发展的前沿阵地。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交融,共同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彩篇章。2025年7月17日至24日,兰州大学实践团队深入昆明市及石林彝族自治县,围绕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展开全方位调研,探寻民族交融的奥秘,记录“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故事。
文化交融绘图景:多元社区场景生动呈现
         实践团队的第一站是昆明市关上中心社区。刚踏入社区,“红石榴幸福食堂”的牌匾便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这里是社区为老年人打造的便民食堂,老人们在这里用餐、聊天,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故事也在这里相互交流。食堂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用餐问题,更成为了促进民族交往的温馨场所,让老人们感受到社区的关怀与温暖,体现了社区对各民族老年群体生活需求的重视。
沿着社区街道前行,一家融合多种民族疗法的便民疗养馆引起了队员们的注意。馆内详细介绍了藏族、苗族等民族的特色疗法,从独特的药材使用到别具一格的治疗手法,无不展现着各民族在健康养生领域的智慧结晶。在这里,不同民族的传统医学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成为民族文化交织融合的生动写照。
        随后,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民族文化长廊。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社区的民族互嵌情况,其中,融合多个民族文化元素的“福”字创意形象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创意形象不仅被应用到许多重要场合,更是民族文化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象征。街道边上的民族灯塔也别具一格,每座灯塔都描绘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服饰风貌,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的亮丽窗口。
在社区组织的特色活动现场,糖画师傅为小朋友们免费绘制糖画。不同民族的孩子们围在一起,眼神中充满好奇与期待。师傅手法娴熟,不一会儿,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糖画作品便诞生了。孩子们拿着糖画,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这个充满欢乐的场景中,民族之间的和谐融洽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队员们看到民族互嵌理念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的希望。社区内的同光咖啡馆同样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咖啡馆负责人介绍,每卖出一杯咖啡,收入都会汇入帮扶基金,用于帮助自闭症等弱势群体。这一善举体现了各民族居民团结互助、关爱他人的精神,展现出民族互嵌社区中互帮互助、和谐友爱的良好风尚。
         通过对关上中心社区的调研,实践团队深切感受到民族互嵌理念在这里得到了生动而具体的实践。从便民服务设施到文化展示载体,从特色活动开展到爱心公益行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都彰显着民族团结、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协同发展聚活力:民族融合路径创新探索
         7月18日,实践团队来到桃源社区。社区负责人马主任热情接待了队员们,并在会议厅详细介绍了社区对民族节日的支持,以及精心打造的民族风情袖珍博物馆和两岸公益服务站。这些特色平台成为促进民族交流、增进情感联结的重要载体,让队员们对接下来的参观充满期待。
        走进民族风情袖珍博物馆,一幅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刺绣作品首先映入眼帘。这幅由匠人纯手工绣制的作品,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各民族的服饰特色,色彩斑斓、风格各异,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博物馆内还陈列着各民族的精美服饰、手工艺品以及记录社区民族活动的照片,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民族的故事,生动诠释着民族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隔壁的宝岛风情博物馆同样别具一格。馆内陈列着台湾同胞赠送的各类礼物,从孩童的作品到前辈的馈赠,每一件都寄托着浓浓的情谊,见证着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妈祖像庄严肃穆,憨态可掬的小熊猫摆件和由剪纸拼贴而成的巨大画作,更是让队员们对两岸文化交流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自主参观环节,一位社区小女孩主动担任“小导游”,热情地向队员们介绍博物馆的展品。她稚嫩的声音中充满自豪与热爱,从她的讲述里,队员们感受到社区对民族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视,已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团结友爱的种子。
         此次桃源社区之行,实践团队领略到多元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深刻体会到民族互嵌社区的深厚内涵。在这里,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交融,两岸文化交流频繁,情谊深厚,彰显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经验提炼启新程:昆明智慧助力团结共进
         在官渡区关翔社区,社区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社区的历史变迁。关翔社区作为融合商业楼宇、住宅小区、未来城市CBD为一体的现代城市社区,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窗口,多年来致力于为各民族居民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台。
         盘龙区联盟街道小坝社区,生活着32个民族,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打造“互嵌式”社区,每逢周一或重大节日,各族群众都会聚集在“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前参加升国旗仪式、重温内容,将宣传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家文化”理念更是为基层治理赋能,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在石林彝族自治县五棵树村,实践团队深入采访当地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与民族文化传承情况。当晚,团队有幸参加了一场彝族舞蹈晚会。身着绚丽民族服饰的彝族同胞们,用热情奔放的舞蹈展示着独特的民族风情。欢快的节奏、灵动的舞姿,感染了现场观众,大家纷纷加入舞蹈队伍,将晚会氛围推向高潮,充分展现出民族文化的魅力与感染力,以及各民族之间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近年来,五棵树村坚持“以旅哺农”“以旅富农”,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调研团队还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民宗局、五棵树村政府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就民族政策落实、社区发展规划等问题展开探讨。在太和街道和平路社区,进一步了解了社区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各项举措。此次调研覆盖多个区域,为深入研究民族互嵌式社区积累了丰富且详实的资料。
         通过对多个社区的调研,实践团队提炼出一系列关于互嵌式社区发展的“昆明智慧”。昆明的社区善于挖掘共享文化符号,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民族团结硬支撑。在社区治理方面,既注重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又充分调动各族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构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同时,通过强化情感纽带,让治理既有制度的刚性,又有文化的柔性。在经济协同方面,石林县的民族村寨探索出“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路径,把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双赢提供了样本。
         这些从实践中提炼的经验,不仅是昆明多民族社区的“治理法宝”,更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未来,若能进一步深化跨区域交流、强化数字化治理赋能,让“昆明智慧”与更多地方实践碰撞,必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更精彩的时代篇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更广袤的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
         此次兰州大学实践团队的云南之行,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是一次见证民族交融、感受民族团结力量的旅程。队员们用青春的视角,记录下云岭大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图景,为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通讯员:李筱宇)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宣纸文化探秘 千年匠心传承
  •  7月3日至9日,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赴宣城市泾县宣纸文化博物馆实践小分队”走进安徽泾县宣纸文化园,开展为期七天的暑
  • 2025-08-12
  • 观疫情,看伤寒,谈中医药发展
  • 黄子玉听李赛美教授讲座后,深感中医药在新冠疫情中作用重大,对其新时代传承发展有新认识。文中提及中医药发展新机遇与挑战、疫
  • 2025-08-12
  • 学中医经典,锻中医素养
  • 黄子玉听牛淑平教授讲座后,深悟学中医经典的意义与方法,知晓需怀敬畏之心,以读经典、拜名师、勤临床成才。讲座结合《上古天真
  • 2025-08-1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