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糊糊!像胶水一样粘手!”“我的火箭尾巴尖尖的,身体硬硬的、稳稳的!”在扎兰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团队研发的“泥”真有趣主题课程中,曾经面对泥巴只会说“不行不行”的幼儿,如今能精准描述触感与作品特征。这一变化的背后,源于团队针对幼儿表达模糊化痛点研发的“词汇银行”“符号共创”等系列支持工具,为幼儿语言发展与思维表达搭建了专业支架。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团队发现幼儿常面临“表达糊成一团”的困境:想描述泥巴触感却找不到合适词汇,想记录实验发现却画不明白,思维与表达之间存在明显断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要求让孩子‘花样说’,但如何把抽象感受转化为清晰表达,是学前教育的共性难题。”团队核心成员表示,基于对120名幼儿的跟踪观察和3所幼儿园的试点实践,他们锚定“破解表征模糊化”目标,研发出系列支持工具。
“词汇银行”是团队的“表达弹药库”。在“家园共探泥之趣”亲子活动现场,打开的“词汇宝箱”中散落着“湿漉漉、滑溜溜、黏糊糊、凉津津”等词汇卡片。当幼儿触摸泥巴卡壳时,家长可适时抛出选项:“是湿漉漉的?滑溜溜的?还是冰冰凉凉的?”不同于传统词汇教学的机械灌输,“词汇银行”坚持“按需取用”原则,不打断幼儿探索,鼓励选用甚至自创更贴切的表达。正如幼儿星星在家长引导下,从只会着急喊“站不住”到能解释“加了水变黏糊,软软的能站住”,童言“泥巴像小泥鳅,滑溜溜的”也被欣然接纳。

“符号共创”则让抽象思维可视化。在科学区“泥土与月壤的小秘密”活动中,孩子们围坐讨论:“用什么标记代表浇水?”“怎么记录土里的硬石头?”最终,师幼共同约定用小雨点符号代表浇水,小点点代表粗颗粒泥土,波浪线代表滑溜质感,星星符号标记月壤。这种由幼儿主导的符号创作,让记录不再是负担。幼儿A用“★★★”标注黏土“超级粘手”,幼儿B用“↑”表示沙土“吸水多”,原本模糊的实验发现变得清晰可辨。

这些工具在实践中收获显著成效。数据显示,试点幼儿园幼儿科学观察描述的精准度提升70%,家长对“表达支持工具”的满意度达95%。在亲子泥塑活动中,幼儿从只会说“我要捏火箭”到能详细描述“尖尖的尾巴飞得快,硬硬的身体才稳当”;在月壤探究中,孩子们用自创符号和词汇组合,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月壤特性表达为“灰色、细细的(波浪线)、不粘手(○)”。“孩子不再说‘不行不行’,而是能讲出‘加了水变黏糊所以站得住’,这种进步太明显了!”参与活动的家长感慨道。

据了解,该套工具已融入“从小泥巴到太空梦”主题课程包,通过“自然探、科技连、文化润”三阶路径,在解决幼儿表达问题的同时,更实现了自然认知、科学思维与文化传承的融合。团队研发的课程包已覆盖3所幼儿园,建立“农田+科技馆”研学实践点,接待150组亲子家庭。
“让每个孩子都能清晰表达心中所想,是学前教育的基础课题。”团队负责人表示,从“词汇银行”到“符号共创”,核心是尊重幼儿表达的主体性,让工具成为思维的翅膀而非枷锁。未来,团队将持续优化工具体系,让更多幼儿在精准表达中爱上探索,成长为“自然的观察者、科学的畅想家、文化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