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康养领域政策号召,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7月28日起,西京学院医学院“智慧康为养路,适老启新章”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团队先在商山康复医院提供志愿服务,后深入西安市灞桥区新合街道多地调研,用专业与热情为康养事业注入青春力量。
商山康复医院:以陪伴为匙,叩响康复之门 7月28日至31日,7名志愿者在商山康复医院开启了为期四天的实践。该医院专注精神医疗康复,秉持“让患者得到有尊严的医疗照护”使命。
实践首日,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参观病区与治疗室,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耐心与关爱,让大家直观了解康复流程。随后,成员们分组进入病区,在医护指导下开启实践。
次日,成员们协助基础工作:早餐时为患者盛饭、维持秩序;饭后观摩药物分发,关注患者服药情况;还学习测量体温、清点人数及护理记录规范。
第三天,成员们已能在老师监护下独立分发药物,细致确认患者服药情况。患者活动时,他们全身心陪伴,一同拼拼图、涂色、写毛笔字、下棋,在互动中传递关怀,也加深了对患者心理需求的理解。
第四天,成员们参与治疗环节,核对患者名单并安全送达治疗室。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专业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尝试艾灸操作,深化了对康复治疗流程的认识。
灞桥多地:以调研为基,绘就适老蓝图 结束医院志愿活动后,12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实践团队,深入西安市灞桥区新合街道草店村、兴南村、余家村等地,开展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
团队开展《老年用户健康情况及健身锻炼基本情况调查问卷》调研,涵盖多方面问题。数据显示,超七成老人依赖社区户外器材锻炼,却面临器材高度不适、扶手防滑性差等物理障碍;近半数反映器材晃动、夜间无反光标识等安全隐患;七成老人因说明文字过小、图示复杂不会正确操作。78岁的张爷爷就提到想练太极轮但握把太细打滑,练几分钟就不敢练了。
针对这些问题,志愿者当场与社区工作人员讨论解决方案,如为常用器材加装可调节扶手和防滑握把、增设反光警示贴、简化使用说明等,让社区对适老化改造细节更清晰。
实践最后,成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召开智慧康养工作研讨会。基于调研成果和前沿理念,团队提交社区智慧康养建设初步方案,从硬件改造、服务优化、科技赋能三个维度提出具体措施,为社区适老化建设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总结:青春之力,助力康养新篇 此次暑期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成员通过在商山康复医院的志愿服务,践行了社会责任,传递了温暖与关怀,深化了对康复医疗行业的理解;在灞桥多地的调研实践,为社区适老化建设贡献了专业智慧,实现了“让专业知识服务家乡发展”。
活动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更通过“校社联动”为康养事业注入新活力。未来,实践团队将持续深化与相关单位的合作,让智慧康养的种子生根发芽,为我国康养事业发展贡献更多青春力量,共同开启适老服务崭新篇章。
指导教师、带队教师:胡亚南、武昆、雷毅
通讯员:张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