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中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员先锋队暑期实践团在岢岚县的推普行动,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发展需求深度绑定,让“标准音”成为激活乡村活力、连接广阔市场的催化剂。
一、慢火车厢的“移动推普课堂” 7月8日,4616次公益性“慢火车”变身为推普主阵地。实践团志愿者针对忻州方言中前后鼻音、平翘舌不分等难点,设计绕口令、AI纠音测评等趣味互动,更分享了云南阿姨靠普通话直播卖菌增收十倍的案例。“一句普通话,能拉近距离,更能打开销路。”志愿者的讲解让乘客们明白,这列“慢火车”不仅运货物,更在传递能致富的“语言密码”,青春智慧架设的“语言桥梁”,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二、宋家沟的“推普振兴链” 在乡村振兴样本宋家沟村,推普行动成为连接城乡、夯实产业的纽带。队员们走进农家院落,用普通话帮老人解读惠民政策,教孩子们用标准音讲述面塑非遗故事。“以前说方言,外地客商听不懂咱的沙棘果好,现在能用普通话讲清楚,订单都多了。”村功能食品公司负责人的话,印证了推普的价值——语言畅通了,特色产业的“故事”才能传得更远,“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才更顺畅。
三、少儿托管班的“推普+编程”赋能 “你好,岢岚!”当东城、西城及广惠园社区的孩子们齐声说出这句话时,屏幕上的编程猫同步“跟读”标准发音。实践团推出的“推普+编程”课程,既系统纠正忻州方言的发音难点,又通过Scratch编程让孩子们在制作游戏中巩固普通话。“孩子不仅说得更标准,还学会了编程,这是给他们未来的‘双份礼物’。”社区家长的点赞,道出了推普从娃娃抓起的长远意义——培养能说标准话、掌握新技能的乡村新生代。
四、直播间里的“普通话致富经” 乡村e镇公共服务中心的直播间内,沙棘汁、柏籽羊肉等特产等待“出山”。但中心负责人坦言,“主播普通话不标准,影响流量推广”是最大瓶颈。队员刘欣梅用标准普通话讲解沙棘的高维C含量,弹幕直呼“发音专业”;她演示的“自动字幕”功能,更让本土网红看到希望——只要普通话相对标准,就能生成同步字幕,轻松解决剪辑难题。当晚,中心便决定将“普通话+自动字幕”教程纳入免费培训,让“标准音”成为打开市场的“通行证”。
五、校地共建“不走的推普队” 中北大学计算机学院与共青团岢岚县委联合挂牌实践基地,明确将推普课程、数字技能培训纳入社区常态化服务。“要让推普不止于暑期,更要成为日常。”团县委书记王晶晶表示,基地将实现“一年一主题,一茬接一茬”的接力,打造“不走的推普队”。

从移动课堂到固定基地,从短期实践到长效服务,推普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常驻力量”,持续释放语言赋能的深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