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助行:数字暖桑榆,童趣润新芽

    发布时间:2025-08-11 阅读:
    来源:兰州理工大学微光成炬实践小队罗宁静
     2025年7月下旬,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实践小队奔赴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黑龙江双鸭山市集贤县,河南省罗山县东铺镇等地,开展为期一周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聚焦数字筑牢于儿童教育帮扶两大核心,旨在以青春之姿,为乡村老人架起连通数字世界的桥梁,助力乡村老人适应数字生活,化解因科技产生的沟通隔阂;以专业知识为笔,用实际行动为墨,点亮乡村孩子成长之路,让知识养分,润泽乡土。
                                                                                                        银发课堂:牵起老人的“科技手”
     初入乡村之前,实践小队已了解到,现在村里老人虽握着智能手机,却因操作门槛,让设备沦为“老年机”。为帮老人拥抱数字生活,队员们摒弃专业术语,把“点击”拆解成“手指轻轻点一下”,将“长按”转化为“按住屏幕别松手”,用最质朴的语言,搭建起老人与科技沟通的桥梁。
     60岁的李爷爷独自生活在家乡,儿女在外地工作,每次视频通话都是子女主动发起,自己对着手机只能笨拙地应答。他坦言:"自己连怎么点出摄像头都不知道,觉得自己像个'老古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在开展老年人志愿智能手机教学课上,他总是眼神躲闪,志愿者小赵发现后,主动坐到他身边,用"手把手"教学法,将微信视频通话步骤分解成"三步曲",每当李大爷成功完成一步,小张就及时鼓励。经过反复练习,李大爷第一次主动给女儿拨通视频,看到屏幕里外孙的笑脸,他激动得声音发颤:"以前觉得自己被时代落下了,现在终于能和你们'面对面'说话,心里踏实多了!"
     为了让老人“记得住、用得顺”,实践队制作了图文操作手册,用大号字体、手绘图示标注关键步骤,方便老人随时翻阅。针对老人记忆力差的问题,队员们设计“生活情景模拟”教学——模拟“给孙子发红包”“用地图找菜市场”等场景,让老人在实操中掌握技能。每一次的成功,都是老人与科技、亲人的温暖拥抱。
   
                                                      图为志愿者小赵给李爷爷教学。赵天豪 供图
                                                                                                       童心港湾:浇灌孩子的“梦想苗”
     在关注老人的同时,实践小队将目光投向乡村儿童教育。乡村小学里,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课外资源的匮乏形成强烈反差。以此为契机,志愿们化身“知识引路人”,用趣味课堂点亮孩子的求知欲。通过唐诗宋词浸润与心理健康课程融合,为乡村儿童搭建起传统文化传承与心灵成长的双重课堂,以创新教学模式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诗词课堂上,志愿者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将白居易的《暮江吟》、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经典诗作改编为情景故事,结合手绘水墨动画与角色扮演,引导孩子们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共鸣。当诗词在课堂流淌,孩子们或凝神皱眉,忽而被某句触动,眼底泛起微光,那些跨越千年的思念、壮志,与他们的生活悄然共鸣,让传统文化在童心中生根。
     心理知识课堂,志愿者通过“情绪小怪兽”角色扮演游戏,用彩色卡片代表不同情绪,引导孩子们识别喜怒哀乐。借助“烦恼漂流瓶”活动,孩子们匿名写下心事投入纸箱,志愿者现场分享应对妙招。情景模拟课堂上,面对“被同学嘲笑”等场景,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办法,原本内向的孩子也逐渐敞开心扉,学会用积极方式处理情绪。这些新知识让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原本拘谨的脸上,绽放出如释重负的笑容。
 
                                             图为实践小队为孩子们授课。孙禹贺 供图
                                                                                                   双向成长: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一周的实践, 对青年志愿者们而言,此次实践磨砺了耐心与责任感,让他们在服务中读懂乡土、收获成长;对乡村来说,既助力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拥抱便捷生活,又为儿童播撒知识火种,点亮成长希望,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字助老,让乡村老人挣脱“科技孤岛”的束缚,能借手机联通亲情、探索新篇;儿童教育帮扶,为乡村孩子拓宽视野、播撒梦想火种。三下乡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乡村因青年注入活力,青年因乡土读懂担当。当老人学会视频通话的笑容、孩子畅谈梦想的眼神,成为这个夏天最动人的注脚,便读懂了三下乡的意义:以青春微光,照亮乡土前行之路,让科技温暖与教育希望,在城乡之间,永续传递。
         通讯员 :罗宁静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