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护航,点亮乡童求学路:大学生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10 阅读:
    来源:黄海婷 张雯清 陈佳欣 香冰瑶 黄向阳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面临学业支持不足、情感陪伴缺失等成长挑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乡童灯塔”护航队的5名大学生,怀揣着对乡村教育的热忱,于7月1日至14日深入南阳镇4个村落,由当地村民带路,开展了为期14天的留守儿童学业发展困境调研实践活动。这支由秘书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组成的跨学科团队,以实证调研为经,以人文关怀为纬,为破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探寻着温暖而坚实的答案。
跨学科协作,搭建调研“双轨桥”
       “既要用数据看清问题本质,也要用真心听懂孩子心声。”团队成员一致在实践启动会上这样定位本次活动。基于专业特色,团队创新采用双路径调研模式:秘书学成员发挥信息整合与数据分析专长,设计出涵盖学业成绩、家庭监护、电子设备使用等维度的结构化问卷,通过分层抽样选取四十余名留守儿童作为样本,运用科学的方法剖析年级差异、监护人态度对学业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成员则专注于共情式访谈,带着精心设计的提纲走进每一户家庭,记录孩子们藏在泛黄奖状后的梦想、站在村口守望父母时的孤独,以及面对课本时的困惑与坚持。
在留守儿童家中,团队成员注意到墙壁上贴满的奖状。“这些是我和爸妈视频时‘汇报’的成果。”小朋友的话让她动容。这样的细节被一一记录在访谈日志中,与问卷数据相互印证,逐渐勾勒出留守儿童学业发展的立体图景——调研显示,81%的孩子存在课后无人辅导的问题,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学业成绩呈现显著负相关,而监护人的教育态度则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动力。
用爱叩心扉,架起情感“连心桥”
        第一次见面时,孩子们躲在门后偷看,手里紧紧攥着衣角。队员回忆起入户走访的场景,眼神里满是温柔。为打破隔阂,团队准备了尺子、笔记本等文具作为小礼物,当这些寻常物件递到孩子手中时,他们眼中的光芒让志愿者们坚定了行动的意义。
在新光村的一间旧瓦房里,上小学三年级的小玲始终低着头,无论问什么都只是摇头。队员没有急于追问,而是坐在小板凳上,轻声讲起自己从乡镇中学考入大学的故事。“姐姐也曾害怕过数学题,后来发现多做一道就会一点。”当说到这里时,小玲的肩膀微微动了一下。连续三天的陪伴后,小玲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画,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我想当老师”。
这样细微的变化,被队员们小心翼翼地记录在调研日记里,成为比数据更动人的收获。
调研出真知,铺就成长“护航路”
        指导老师在团队例会中强调:不只是收集数据,更要思考如何让数据转化为帮助孩子的力量。基于调研发现,团队初步构建出“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支持模型:针对家长缺位问题,设计“每周通话话题清单”;为学校提供“学业困难预警机制”建议;联合村委整理出“留守儿童资源对接表”,涵盖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信息。家长们需要更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转变认识到“孩子需要的不只是钱,还有每天十分钟的倾听。”
       实践后期,队员们将调研中发现的典型案例做好材料分析存档。目前,团队已完成42份有效问卷分析和26篇深度访谈稿整理,形成的调研报告不仅梳理出留守儿童学业发展的三大核心困境,更针对性地提出了“学业伙伴计划”“亲情书信月”等可落地的建议。这些成果将提交给当地教育部门和公益组织,为精准帮扶提供参考。
       离村那天,村里的稻田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正如这些孩子的未来,在青春护航的微光中,正慢慢铺展开明亮的模样。我们离开,但灯塔的光会一直亮着。这份植根于田野间的实践报告,终将成为一束光,照亮更多乡童的求学路。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