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湖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教室里,一场特殊的“成长课”正在温暖上演。武汉学院赴武汉市放鹰台社区”快乐学堂”实践小队以“关爱特殊群体、增强社会认知”为核心,通过盲文刻画、盲行体验、墙绘创作等多元课程,带领孩子们跳出认知舒适区,在互动实践中完成对特殊群体的深度认知——这不仅是一次知识传递,更是一场关于“理解”与“共情”的心灵启蒙。
从“知道”到“理解”:打破视障群体的认知盲区 活动首课“一路瞳行,点亮视界”以盲人群体为核心,志愿者用真实案例撕开认知误区:“视障不是只有全盲,有人能感知模糊光影,有人能分辨色彩层次;他们读书不是‘摸’,而是用指尖‘看’盲文。”结合盲道使用规范、盲文基础等知识讲解,孩子们逐渐建立起对视障群体的科学认知。
随后的实践环节将认知推向深入:当特制盲文笔在明信片上压出凸起圆点,孩子们一边书写“希望你每天开心”的祝福,一边惊叹原来盲人是这样写字的;在“盲行体验”中,两人一组,一人佩戴眼罩、手持盲杖扮演盲人,另一人担任引导员,共同穿越设置障碍的路线。通过角色互换的真实体验,孩子们直观感受到视障群体对外部引导与社会包容的依赖。
以艺术为媒:让关爱从课堂走向心灵 如果说认知课程是打开理解之门,那么“墙绘实践课”则是为关爱搭建表达之桥。针对前期调研中“公众对盲人群体认知不足”的问题,志愿者提前在木板上临摹融合盲文、彩虹、蝴蝶等元素的“关爱盲人”主题图案,邀请孩子们为画面上色。填色过程中,志愿者同步讲解盲文点字的原理、视障人士的日常需求,孩子们用色彩表达着对“看不见的朋”的善意——原本单调的木板,逐渐变成了一幅充满温度的“关爱图谱”。
从单次活动到长效机制:让包容成为社会习惯 特殊群体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被看见、被理解。本次活动通过“认知科普+实践体验+艺术表达”的三维模式,不仅让儿童掌握了特殊群体的基础常识,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平等、尊重、关爱”的种子。从课堂到生活,从认知到行动,后续,“快乐学堂”实践小队将持续聚焦特殊群体关爱,以微小却坚定的力量,通过更多实践活动推动社会认知与包容。
(通讯员:叶睿、唐晨曦、袁悦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