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千年农遗绽新枝 红色热土绘振兴 ——东秦学子实践解码陇东乡村振兴“四维方程式”

    发布时间:2025-08-09 阅读: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甘肃庆阳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正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历史传承中挖掘潜力,在产业融合中寻求突破,用实干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7月20日至23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数学与统计学院“陇原农遗新程”三下乡小分队深入庆阳,通过探寻博物馆、走进非遗工坊、踏访革命旧址、参观产业园区等方式,以“多维共振+沉浸体验”的创新模式,开启了一场解码乡村振兴的暑期实践之旅。

一、“文化+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一)北石窟寺:丝路石窟奏响文旅增收曲

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庆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北石窟寺便是这历史长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石窟开凿始于北魏——丝绸之路最繁盛的年代。高近15米的大佛身披通肩袈裟,衣褶如流水垂落,左手施无畏印的姿态既留存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子,又融入中原士族的雍容,成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如今,当地政府以石窟文化为核心打造研学旅游线路,每年吸引超10万游客,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参与文旅服务,人均年增收8000元。千年石窟在新时代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续写着历史与发展交融的新篇章。

  (二)周祖陵:农耕文明串联多元产业生态

踏上周祖陵的石阶,黄土高原的风裹挟着草木气息扑面而来。这座矗立在庆城东山的陵寝,不仅是周先祖不窋的长眠之地,更是立体的文明博物馆。周先祖教民稼穑的历史开创了庆阳农耕文化先河,也孕育了早期中医药文化根基。讲解员教队员们辨认艾草时提及,端午挂艾的习俗在当地已传承数百年,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传承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藏在寻常百姓的生活里,在一草一木、一言一行中生生不息。”

团队成员通过走访当地的20余户村民,并采访了有关部门管理人员,了解到当地的产业发展状况:周祖陵周边发展中医药研学旅游,年均接待研学团队300批次,带动500余户药农增收;农耕文化博物馆开展农事体验游,直接创造就业岗位800个;药王洞养生小镇聚焦康养,年接待康养游客5万人次。当地构建起“文化+产业”融合生态,每年吸引超10万游客,带动200余户村民参与文旅服务,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三)非遗工坊:指尖技艺点亮文化经济

香包、剪纸、皮影等非遗技艺,成为队员们触摸庆阳文化的鲜活窗口。在香包作坊,队员们跟着老师穿针引线,亲手将彩色丝线绣成精致的香包,体会到一针一线里,藏着庆阳人民传承千年的生活智慧;剪纸课堂上,非遗传承人马路老师的讲解让红纸在指尖化作生动造型,展现民间艺术的精巧;皮影戏后台,艺人操纵影人演绎古老故事,让队员们沉浸式感受光影艺术的魅力。

团队采访了轩辕香包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鹏,“香包目前面向的年龄群体依然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的接纳度喜爱度还很低,所以我们公司还在不断努力,通过改变传统鲜艳的色彩搭配,创新传统的香包样式,结合当下高热度的IP,例如LABUBU等。同时我们也与各高校有创意的年轻人保持联系,研发新的产品,例如康养枕头,刺绣胸针等。我始终相信只有不断创新,紧跟潮流才能更好的发展我们的非遗,我们也期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喜欢庆阳香包。”张鹏表示。

保持创新会为古老非遗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队员们离开时,行李箱里多了两样东西:一个是当地老乡送的“香宝宝”,头戴鹿头龙首帽,身披剪纸云裳衣,脚踩斑斓虎头鞋;一枚是队员们亲手绣的香包。它们不仅承载着庆阳“开放包容、香约天下”的文化情怀,更让队员们明白:文化从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长河;传承也不止于“见过”,更需以年轻视角发现价值、用行动延续生命力。

二、“科技+产业”:小苹果成乡村振兴“致富果”

在王畔村,由镇党委书记牵头、村党组织协同发力,招引陕西咸恒农科集团建成全市规模最大的苗木繁育基地,创新种植瑞雪、瑞阳等新品种果苗。截至2024年,该村苹果种植面积达4170亩,产量6700吨,产值2010.4万元,因地制宜发挥出产业优势。

金诚果蔬有限责任公司的现代化包装、冷链物流系统及法国引进的选果生产线,让队员们看到科技赋能农业的力量。公司通过与农户签订订单、提供技术指导、开展品牌推广,推动苹果产销突破线下局限。对外,团队成员提出“福果盲盒”的创新销售方案,通过“集福+盲盒”的形式吸引大量年轻群体,提高销售量;并为该方案设计出了炫彩配色翻盖礼盒的产品包装外观设计。

目前,当地苹果产业辐射超3600户农户,助力农民收入显著提升,庆阳苹果更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政府、企业、村民等多方合力下,从“小苹果”成长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诠释了村干部引领、产业抱团、科技赋能的发展力量。

三、深耕村史民情:文明乡风凝聚振兴合力

在“领头雁”村支书张文辉的带领下,王畔村建成多处集体经济实体。村民感慨:“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有了集体经济,收入稳定了,日子更有奔头。”

村集体经济反哺精神文明建设的举措令人动容:用集体收入救助困难群众;多次举办“古稀浓情元宵节”邀请70岁以上老人欢聚。此外,推行“一顿饸饹

面过丧事”,引导村民在村级文明礼仪大厅节俭办婚丧事宜。最让队员们印象深刻的是“积分兑换制度”——村民参与村务、志愿服务、环境整治可获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明确了“文明有奖励、德者有奖励、勤者有奖励”的导向,凝聚起人心。

队员们深刻意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振兴,更是人心凝聚,需要群众与党员干部同心协力,走出全面振兴之路。

四、党建引领红色传承:精神根脉滋养振兴之路

第三天实践队转赴华池县南梁镇,参观了南梁红色革命基地的军工大生产纪念馆、抗大七分校、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等,深刻体会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与当时党和红军的艰难处境。队员们在留言簿上写道:“以前总问信仰是什么,今天在南梁找到了答案——是煤油灯快灭时添入的蓖麻油,再暗也得把路照亮;是寒冬里宁愿自己挨冻也要温暖别人的棉衣;是明知前路坎坷,还敢对世界说‘不怕’的勇气。”

南梁荔园堡内,革命烈士纪念碑巍峨矗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大字熠熠生辉,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根”与红色文化的“魂”早已在这片土地交织共生,滋养着庆阳人的精神家园。甘肃南梁干部学院副院长张全钰阐释的“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十六字南梁精神,深深烙印在队员们心中。队员们通过查阅资料、请教馆内的工作人员等方式,将刻骨铭心的革命故事整理成200本宣传手册,在市区内免费发放,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段历史故事。

当地以红色资源为魂打造教育基地,年接待党员学习、游客参观超5万人次,通过“红色+文旅+乡村治理”模式,让红色基因

融入乡村振兴血脉,激励村民在党的引领下守护文化根脉、奋进幸福生活。

展望:以青春之力传承文化与精神

  四天的调研虽短,却让队员们心中的片段连成了完整的图景——从南梁纪念馆的煤油灯里读懂红色信仰,从烈士陵园的无字碑前感悟初心使命;从周祖陵的农耕陶罐触摸文明根脉,从北石窟寺的千年造像见证文化交融;从非遗工坊的指尖技艺看见传承温度,从王畔村的苹果园里读懂科技力量。这些片段共同勾勒出庆阳以“文化为魂、科技为翼、党建为纲、民心为基”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或许无法如古人般编撰医典、似先烈般浴血奋战,但可以成为文化的“摆渡人”、精神的“传承者”。结合此次调研所见所感,团队成员围绕传统文化进校园、地方品牌IP塑造及文献系统化整理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得到当地村民、非遗传承人、企业负责人、文化工作者及文旅办工作人员的高度认可。接下来,团队计划将调研采集的石窟文化、农耕遗产、红色故事、非遗技艺及产业发展等素材,整理成图文宣传册和短视频样稿,让岐黄故里的智慧、红色热土的精神、非遗技艺的温度、科技兴农的成果,通过青春视角被更多人看见,让庆阳的振兴故事在时代浪潮中持续传递力量。

        作者:李昱辰 栾宇 彭玺睿

        指导老师:陈子卓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