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泪的赞歌,忠与勇的史诗 ——访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有感
青山凝肃立,丰碑垂史册。孟良崮,承载着历史上的血与泪的峥嵘岁月,记录着无数英雄与人民的时代赞歌。初次踏上这片被历史烽火淬炼过的神圣土地,推开一扇通往往昔峥嵘岁月的大门,史书上直白的言语化作眼前一慕慕立体的战场硝烟,化作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烈灵魂,我置身于那战火纷飞、硝烟滚滚的战争洪流之中,无声地寻忆这片土地的史诗。
烈士英魂,赤心默守
初入纪念馆所在区域,映入眼帘的便是粟裕将军的骨灰撒放处静静伫立。这巍峨不倒的丰碑,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往昔那段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峥嵘历史。纯白的花圈献上,亦是我辈饱含衷心敬意的告白。其后的英烈亭,小小的石柱上,2800多个英烈之名浓缩着先辈们热烈勇毅的一生。分列两侧,是一望无际的英烈墓,是无数无名英雄沉睡之地,沉睡在他们以生命守卫的热土。漫步在其间小道,望着承载英雄白骨的片片棺材,我仿佛也能看到78年前他们用生命铸就的钢铁长城,如今,那血肉长城虽不在,但英烈们的精神长城在我们心中永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先辈们没有丝毫的犹豫与退缩,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以自己的热血为墨、生命为纸,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英雄赞歌。
血战鏖兵,虎口拔牙
步入战役厅,每一张珍贵的照片,都是历史的定格,它们或记录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时的果敢决绝,那坚毅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胜利的渴望;或定格了战火纷飞中的坚毅身影,在硝烟弥漫中不屈不挠。每一座栩栩如生的雕像,都仿佛赋予了历史人物鲜活的生命,他们有的怒目圆睁,似要将敌人吞噬;有的奋勇向前,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让人不禁为他们的英勇无畏而深深动容。每一件细心保存的战时物件,虽已历经岁月的沧桑,表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却依然散发着战斗的气息,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每一道纹路都承载着战士们的热血与激情。
面对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起的重点进攻,迎着装备精良、气势汹汹的国民党王牌师74师,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胸中有丘壑,勒笔绘蓝图”,以那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智慧,在复杂的局势中精准布局,为战役的胜利指明了清晰而坚定的方向。陈毅、粟裕将军则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气概,势不可挡,带领华野将士浴血奋战。将士们英勇无畏,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在炮火纷飞中前行。他们前赴后继,英勇攻坚,突破国民党整编74师的重重包围,那一声声呐喊震天动地,那一道道身影坚毅无畏。最终,这场历时两天的传奇战役以我军活捉敌军将领张灵甫,彻底歼灭国民党整编74师结束,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鲁中决战”计划,有力地配合了陕北和其他战场的作战。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兵民是胜利之本。”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离不开沂蒙人民的全力支持。“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朴实无华却又掷地有声的话语,道出了沂蒙人民对人民军队的深情厚谊,道出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道出了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道出了一种矢志不渝的信念。在血与火的战争中,沂蒙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全民支前、全程支前、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强大力量。部队干部访贫问苦,如春风化雨,温暖着群众的心;战士们帮助群众转移、为人民服务,与群众打成一片,亲如一家。群众用小推车推出胜利,那一辆辆小推车,载着物资,更载着希望;沂蒙红嫂用乳汁挽救子弟兵,参军、制衣、救死扶伤,沂蒙人民用生命捍卫家园。“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在黑暗中照亮了革命前行的道路;又似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沂蒙儿女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前行。
追思忠烈,赓续荣光
孟良崮战役的辉煌战果,诞生于毛主席的正确领导,诞生于陈、粟将军的英明指挥,诞生于华野将士的英勇奋战;胜利的凯歌,由军民的生死与共、水乳交融谱写。“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新时代的今天,沂蒙精神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滋润着我们的心灵,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带着传承的红色血脉,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的壮丽华章,让那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走进电力前沿,践行青春使命
- 2025年7月9 - 15日,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电照风行队”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需求,以“驭能致远,电照风行”为主题,赴国家
- 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