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寻淄博煤矿发展的历史脉络,传承工业遗产中的精神力量,山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淄矿精神”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正式启动“解码工业遗产,感悟矿工精神”主题调研活动。团队通过出征仪式凝聚共识、理论学习夯实基础、实地探访触摸历史、社会调研倾听民声、红色教育汲取力量,多维度解码工业遗产的时代价值,感悟矿工精神的深刻内涵。
出征仪式启征程,理论学习筑根基
活动伊始,“淄矿精神”调研团举行了庄重的启动仪式。仪式上,团队指导老师明确了调研目标与意义,强调要以严谨的态度挖掘工业遗产背后的历史故事,以青年视角诠释“淄矿精神”的当代价值。成员们手持队旗,在誓词中许下“传承工业记忆,担当青年使命”的承诺,正式拉开此次调研活动的序幕。 为确保调研的深度与专业性,团队开展了系列理论学习活动。成员们系统研读《淄博煤矿史》《中国近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等资料,结合线上专题讲座,梳理淄博煤炭资源开发的时间脉络、矿工精神的形成背景及工业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通过理论学习,团队不仅构建了扎实的知识框架,更明确了调研重点与方向,为后续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探访煤矿博物馆,触摸百年工业史
调研团首站走进淄博煤炭展览馆(淄博煤矿博物馆),在实物与史料中追溯淄博煤矿的百年历程。馆内,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的馆名苍劲有力,见证着这座场馆的历史厚重。当地两位老党员作为特邀向导,结合亲身经历为成员们讲解:从唐代的原始采煤工具、宋金时期煤炭烧制陶瓷的场景复原,到元代详实的开采记载,藏品清晰勾勒出淄博煤炭开发的千年脉络;而近现代的生产用具、工人运动史料,以及7000余册日本侵华时期的档案,则无声诉说着煤矿工人在压迫中抗争、在建设中奉献的壮阔历史。 “这些是日本侵华的铁证,更是矿工们不屈的见证。”老党员指着泛黄的日文档案,语重心长地嘱咐,“勿忘国耻,更要传承这份坚韧!”成员们在“抗日烽火遍矿区”展区驻足良久,看着锈迹斑斑的武器与工人运动标语,深刻体会到煤矿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将产业斗争与民族解放紧密结合的革命精神。
社会调研听民声,红色教育强信念
为了解工业遗产在当代社会的认知与影响,团队前往淄博人民公园开展社会面调研。通过发放问卷、街头访谈,成员们与不同年龄层的市民交流:年长者回忆起“煤矿红火时,全城冒黑烟”的工业盛景,青年则更关注“如何用新媒体让工业遗产‘活’起来”。调研结果显示,85%的受访者认为“淄矿精神”值得传承,但仅有30%能详细讲述其内涵,这让团队更加坚定了“让工业记忆年轻化”的传播目标。
随后,调研团赴济南中共博物馆,在红色历史中探寻矿工精神与革命精神的共鸣。馆内“工人运动展区”详细记载了淄博煤矿工人参与省港大罢工、支援抗日战争的史实,与煤矿博物馆的史料形成呼应。成员们通过对比两地展品,深刻认识到:“淄矿精神”不仅是吃苦耐劳的职业品格,更是融入民族解放洪流的家国情怀。
青年担当续新篇,精神传承在路上
从理论学习到实地探访,从历史回溯到社会观察,“淄矿精神”调研团的行程充实而深刻。成员们表示,此次调研让“工业遗产”从书本概念变为可触摸的历史,让“矿工精神”从抽象名词化为有温度的故事。“我们不仅要记录历史,更要成为‘淄矿精神’的传播者。”团队负责人说。 据悉,调研团后续将整理史料与调研数据,制作“淄矿精神”主题纪录片与科普手册,通过校园宣讲、新媒体传播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工业遗产的价值,让“坚韧不拔、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淄矿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焕发新的生机。(毛航,闫喆,姜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