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绣为媒传文脉 星火接力诉初心
——西昌学院实践团在越西县续写“中国故事”新篇
七月的凉山,青山如黛,彝寨如歌。2025年7月,西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星火接力,丹心筑梦”实践团走进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这座被誉为“彝绣第一村”的村寨,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主题,开启了一场融合民族文化传承与红色精神弘扬的暑期“三下乡”实践之旅。在这里,彝族文化与长征记忆交相辉映,青春力量与乡土智慧碰撞出动人的火花。
一针一线里的“文化密码”:在彝绣展馆触摸历史温度
呷古村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实践团成员已跟随村支书走进村里的彝绣展览馆。推开木门,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墙上悬挂的裹布绣长裙以藏青为底,用五彩丝线绣出的羊角纹、火焰纹层层叠叠,仿佛在诉说彝族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展柜里的贴布绣挎包上,一块靛蓝色老布格外醒目,村支书轻抚布料,轻声讲述:“这是当年红军路过时,村民用自家染的布为战士缝补衣衫留下的,后来绣娘把这段往事绣进了纹样里。”
听着讲解,实践团成员们纷纷拿出笔记本记录,用手机拍下纹样细节。“这些图案是最好的‘中国符号’。”“朗朗书声中的“精神接力”:让红色诗歌浸润童心
午后的展馆二楼,阳光透过核桃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实践团成员们带着村中的孩子们围桌子而坐,一场特殊的“红色诗歌课堂”就此开讲。“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团队成员以洪亮的声音领读《沁园春·长沙》,孩子们跟着一字一句模仿,稚嫩的嗓音里透着认真。
为了让孩子们理解诗歌中的豪情,团队特意准备了简化版的“诗意情景剧”:用树枝当“指点江山的笔”,用石块摆成“百舸争流”的景象,当读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时,孩子们纷纷挺直腰板,仿佛自己也成了诗中意气风发的少年。“老师,‘中流击水’是不是像我们在河边比赛游泳?”10岁的阿依莫举着小手问。“对呀,这就是革命先辈敢闯敢拼的劲头!”实践团成员笑着点头,趁机讲起红军在凉山强渡大渡河的故事,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
一个小时的课堂结束后,孩子们仍意犹未尽,拉着实践团成员们反复诵读。“以前觉得诗歌很难,现在知道里面藏着好多勇敢的故事。”阿依莫把抄着诗句的纸条小心翼翼地塞进兜里,“我要背下来,讲给在外打工的爸爸听。”
笔墨丹青里的“初心印记”:团扇上绘出少年担当
越西县城南感恩社区,一场“手执团扇绘初心”活动热闹起来。实践团带来的空白团扇被孩子们一抢而空,大家蘸着颜料,在扇面上尽情挥洒想象:有的画下红军过草地的剪影,有的用彝文写下“感恩”二字,还有的将彝绣纹样与五角星结合,创作出独特的“红彝风”作品。
这场实践之旅,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中国故事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文化符号、一段段鲜活的历史记忆、一代代人的真情实感共同编织而成。
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的道路上,这群青年正以行动证明:中国故事,既要扎根大地汲取养分,更要注入青春力量,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动人的光彩。(余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