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赴湖北省黄石市暑期实践团走进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以"传承工业文明,感悟生态转型"为主题展开实地研学。这场兼具历史厚度与生态温度的实践课,让青年学子在工业遗产与生态新貌的碰撞中,读懂了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密码。
推开矿山博物馆的大门,斑驳的采矿工具、泛黄的历史档案与动态影像交织成一幅立体画卷。从古代手工采矿的原始印记,到近代工业化生产的铿锵足迹,黄石矿山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的厚重历史被层层揭开。"这里每一块矿石都镌刻着国家钢铁工业的奋斗史。"听着讲解员细数矿山在不同时期突破技术壁垒、支撑国家建设的往事,实践团成员们指尖拂过锈迹斑斑的老设备,仿佛触碰到了民族工业崛起的脉搏。

实践团成员李芳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展馆内动手体验传统采矿工具 杨志慧摄
移步"亚洲第一天坑"观景台,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直径千米的巨型矿坑如大地的深刻印记,而坑沿新生的草木与远处葱郁的山体,正以蓬勃生机诉说着转型的力量。"经过二十余年生态修复,昔日的'工业伤疤'已变身国家矿山公园。"讲解员的话语让大家真切看到:当采矿机的轰鸣渐歇,复绿工程如何让裸露的山体重新披上绿装,工业遗迹如何与生态旅游巧妙融合。这种从"挖矿"到"护山"的蜕变,让园艺林学专业的学子们对"生态修复"有了更鲜活的认知——课本上的理论,原来能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如此动人的实践成果。

团队成员在玻璃展柜前观展阅读 杨志慧摄
"矿山治理的'黄石经验',对我们研究乡村生态修复很有启发。"参观途中,成员们围绕植被重建、产业转型等话题热烈讨论。大家坦言,此次研学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望,更是一场现实思考:工业文明的遗产不应被封存,生态转型的智慧更值得被传承。

团队成员结合标识进行考察 杨志慧摄
当实践团的身影消失在公园的林荫道上,这场研学的意义才刚刚开始发酵。那些关于工业遗产活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正随着学子们的脚步,悄然融入未来的专业实践中——这或许就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最佳方式:在历史中汲取力量,在实践中锚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