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党史,汲取红色力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化工学院的 “求真惟实” 暑期社会实践队于 7 月 22 日下午前往郑州,参观了二七纪念塔。
当日下午,七月的烈日隐入浓重云层。实践队成员走进郑州二七纪念馆,一股庄重严肃的气氛便扑面而来,这座塔仿佛从历史深处汲取了某种无声的力量,让人肃然起敬。
在展馆内,队员们首先驻足于一排老照片前。这些黑白照片仿佛拥有穿越时空的魔力,将大家拉回了五十年代。照片中,发黄的郑州火车站静默矗立,蒸汽火车头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寥寥几笔便勾勒出这座城市刚开始变化的模样。另一张照片上,人民公社的旗帜迎风招展,让人感受到集体劳作的土地上充满了希望。照片下方那些老式的说明文字,如同给历史钉上的铆钉,清晰地标注着过往。当队员们的手指轻轻划过冰冷的玻璃展柜,仿佛还能听见那个年代人们劳动的号子声在耳边回响。
接着,队员们继续往展馆里走,亲眼见证那些老物件时,历史的脉搏声愈发清晰。在暗红色的展柜中,一个年代感十足的搪瓷茶缸静静存放着,上面的磨损和刻痕,都是过去人们努力汗水的见证。茶缸旁边,是 “郑州出口的红蜻蜓” 商号的档案资料,这些枯黄的纸张,默默记录着民族工商业在战火中那份倔强的生命力。这些物件既是 1923 年那个充满血雨腥风的春天留下来的碎片,也是用血肉铸成的纪念碑。
随后,队员们来到一个光线较暗的多媒体展厅。一幅艺术画在眼前展开:屏幕上,雄伟的二七塔高高耸立,旁边便是河南人民剧院等老郑州的印记。塔顶上那颗巨大的红星,散发着炽热的光芒,照亮了下面年轻人的背影。这座塔就像穿越时空的根系,一头扎进 1923 年工人运动那血与火的土壤里,另一头则扎进此刻这群观者的瞳孔中。

站在塔影下,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历史的长河在塔基下滚滚流过。九十八年前那场风起云涌的大罢工,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工人们的呐喊声,藏在这座钢铁双塔的筋骨里,在河南人的精神世界里钻出了一口永远不会干涸的泉眼。这座塔,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形状,成为一种生命的象征:它既是先烈们用血肉筑起的民族脊梁,也是如今这座城市奔流不息的生活脉搏。
走出二七纪念塔,太阳依旧毒辣。队员们回首望向二七塔,它已不再是一堆简单的砖石堆砌物。在城市的每一次跳动、在大家的每一次回望中,塔顶那颗红星的微光,都像一盏指路的灯 —— 提醒着大家脚下的这片土地承载着多么沉重的历史根基,又蕴藏着多么壮阔的未来希望。它用自己铁骨铮铮的沉默诉说着:有些记忆,早已刻进了我们的骨头里,变成了流淌在血液里的光芒。
通过此次参观活动,“求真惟实” 暑期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对党史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也进一步汲取了红色力量,纷纷表示将把这份感悟转化为学习和实践的动力,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