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对新时代交通强国战略的理解,推动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7月27日,长安大学赴广东珠三角"交通强国筑路行"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狮子洋通道工程现场,开展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工程实践课”。
在工程建设现场,实践队师生深入考察了这一“超级工程”的建设进展,重点调研了项目团队在攻克超大跨径桥梁设计、复杂建设条件、立体多层的复合通道等重大技术难题时的创新解决方案。通过实地观摩、技术交流、案例分析等环节,同学们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有机结合,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切身感受到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技术创新实力。

在狮子洋大桥西侧主塔前合影 工程认知:五项世界第一铸就硬核实力狮子洋通道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是世界上首条双层复合跨海公路通道。项目距上游南沙大桥3.6千米,距下游虎门大桥7.7千米,全长约35千米,上下双层共16车道,包含跨江主桥和两岸引线工程,连接广州市南沙区和东莞市沙田、虎门两镇。项目关键控制性工程狮子洋大桥,采用一孔跨江,是世界上首座超2000米级双层悬索桥,创造了双层悬索桥领域“主跨跨径、车道数量、主塔塔高、锚碇基础直径、主缆缆径”等五项世界之最。
在中交二航局狮子洋通道项目T08标相关工程负责人带领下,实践队员们走进智慧展厅,通过实物沙盘、施工视频与技术模型,系统了解项目工程从设计构思到技术攻关的全流程。从“精心设计、精细管理、精益施工、精准创新、精品团队”的管理理念,到每一项世界纪录背后的材料革新与结构优化,为实践队队员搭建起一座连接“宏观工程与微观技术”的认知桥梁。


参观智慧展厅 现场教学:从主塔建造到锚碇基础的现场解码在已建至180米左右的西塔施工现场,工程师为实践队员们详细讲解了“超高钢板混凝土组合桥塔建造”的施工方案。在结构设计与建造工艺方面,主塔采用20000tm塔吊作为主要吊装设备,应用轻型液压爬升平台焊接、混凝土浇筑提供类工厂化作业条件,同时采用大方量保冷料斗+智能浇筑平台进行C80混凝土的浇筑,既满足超高层索塔的抗风抗震需求,又通过材料配比优化降低桥梁自重,也减少了塔顶作业人员保障高空作业安全。这一场景紧密结合课堂上的“材料强度理论”与“结构自重控制”知识点,以实体呈现在队员们眼前,加深了同学们对于所学理论的理解。


主塔项目现场 直径达130米的巨型锚碇,堪称狮子洋大桥的“定海神针”。中交二公局狮子洋通道项目T07标相关工程负责人以“底板施工-填芯混凝土浇筑-锚杆安装-前锚室预应力张拉”为主线,系统讲解了锚碇施工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要点。登上项目观景平台,面对正在施工的巨型锚碇实体,工程师结合现场实际,详细解析了锚碇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深基坑支护体系、重力式锚碇主体结构以及主缆锚固系统。在讲解过程中,工程师特别强调:“作为悬索桥最重要的受力结构之一,锚碇施工必须确保各工序的精度控制,从基坑开挖到混凝土浇筑,从预应力张拉到误差监测,每个环节的施工偏差都必须严格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这既是对结构力学理论的完美诠释,更是工程品质的重要保障。”
狮子洋通道西锚碇施工现场
专业授课:深化实践认知,赋能专业成长在项目部会议室,广东湾区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主管黄志涵(长安大学公路学院2012级研究生)为实践队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他以《狮子洋通道建设管理实践》为题,结合自身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的丰富经验,从“超大跨径桥梁技术创新”“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体系”“智能无人机巡检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超级工程的建设管理要点。黄志涵特别介绍到,超大跨桥梁结构带来许多超常规建设挑战,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各个团队围绕350m超高组合索塔、1.5m级超大直径主缆、新型约束体系及关键施工装备开展全方位技术攻关和创新,形成超大跨桥梁关键结构、新型材料、智能装备等成套技术,助力培育壮大交通新质生产力,引领国家高端桥梁全产业链技术进步。同时,项目高度关注安全问题,特别是双层桥抗火安全问题突出,项目针对性开展了桥梁抗风、双层桁梁抗火、临海富水区锚碇耐蚀等关键技术攻关,从多角度攻克了超大跨双层钢桁梁悬索桥建管养运等技术难题。


项目现场开展授课与交流 2024级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生杨禹感叹到:“这种‘理论+实践+校友经验分享’的教学模式,不仅帮助我们将课堂知识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更让我们对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方向有了清晰认知。”
2024级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生杜宇航表示:“看到校友在重大工程中担当重任,既感到自豪又深受鼓舞,这更加坚定了我扎根专业、服务交通强国建设的职业理想。”
这次沉浸式的工程现场教学中,同学们通过实地观摩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系统掌握了超级工程建设的核心技术要点;另一方面,建设者们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创新意识,给同学们上了生动一课。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育人与铸魂并重”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同学们未来投身交通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