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品新生”乡村振兴调研团队于7月4日至13日,先后奔赴广西百色和广西玉林市容县两地,围绕农业科技、文化融合与产业发展展开深度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专家访谈和数据分析,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农业现代化与民族文化传承提供青春智慧。
百色之行:民族文化与农产品品牌的深度融合

图1:调研队成员与农卓斌先生在热带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前的合照。(黄诗怡 供图)
南京财经大学“农品新生”团队于7月4日赴百色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在与农卓斌先生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百色作为全国重要“南菜北运”基地,2024年蔬菜产量达350万吨,芒果、德保脐橙等五种地理标志产品形成集群效应,为品牌化发展奠定基础。调研发现,当地通过智能化温控系统、精准灌溉设备等现代农业技术,显著提高了育苗成活率和生产效率。同时,团队深入探讨了将壮族织锦、歌圩节庆等非遗文化融入农产品品牌的可行路径。
在探索DTC(直接面向消费者)模式过程中,百色市正着力破解质量标准不统一、冷链物流薄弱、电商人才缺乏等发展瓶颈。调研表明,科技赋能提升产业效能,文化融合增强品牌价值,二者的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图2:调研队员参观科研育苗大棚,了解智能化育苗技术。(黄诗怡 供图)
容县之行:沙田柚产业与非遗文化的创新融合
南京财经大学“农品新生”团队于7月13日深入广西容县,对当地特色沙田柚产业展开专题调研。作为广西沙田柚主产区,容县种植面积达22.6万亩,年产量30万吨,年产值超20亿元,其中核心品种“容蜜柚”和“容香柚”凭借独特的红壤沙壤土质和气候条件,形成了难以复制的品质优势,并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调研发现,容县创新性地实现了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种植技艺的有机融合。一方面,精准灌溉、土壤传感器等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种植效率和果实品质;另一方面,古法种植技艺和柚皮糖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产品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产品营销环节,当地通过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包装设计,如采用传统釉彩陶罐盛装特级果,实现了15%-40%的品牌溢价。同时,电商直播等新型销售渠道的快速发展,使农民收益占比提升至45%-50%,有效带动了农户增收。
容县沙田柚产业的成功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即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效能,以文化赋能增强品牌价值,通过“科技+文化”的双轮驱动,实现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团队队长黄诗怡感慨道:“这种发展路径不仅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更促进了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图3:调研队成员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玉林分院前的合影。(陈秋丽 供图)
通过两地调研,“农品新生”团队深刻认识到,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从百色的智能化育苗到容县的精准灌溉系统,科技创新正为农业注入新活力。文化赋能提升品牌价值,无论是壮族的非遗文化,还是容县的柚文化,与农产品的深度融合都为特色农业开辟了新路径。产业融合是关键,两地的成功实践表明,科技、文化与产业的多元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
通讯员:高美琦 徐天语
指导老师: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