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泰州实践记:在水韵里读懂一座城的温度

发布时间:2025-07-26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泰州实践记:在水韵里读懂一座城的温度

清晨的凤城河还裹着薄雾,我们一行二十人的社会实践队已踩着青石板路出发。作为泰州学院的学生,这次“行走的课堂”要做的,是用七天时间,从老街的蒸笼热气里、古桥的石缝青苔中、产业园的机械轰鸣里,拼凑出这座城市最鲜活的模样。

第一站是稻河古街区。68岁的王阿婆守着祖传的“黄桥烧饼”铺子,面团在她掌心转得飞快,芝麻粒落进烤盘时溅起细碎的响。“以前这街上全是挑着担子的货郎,现在年轻人不爱学这手艺咯。”她的叹息里,我们决定帮老人拍一组手艺纪录片。镜头里,炭火映红她的皱纹,擀面杖敲出的节奏,竟和百年前没什么两样。

转战新能源产业园时,画风骤然切换。在隆基乐叶的车间,机械臂精准地抓取硅片,年轻的工程师小张是我们的校友。“泰州的光伏产业能从零做到全国前列,靠的就是‘拧螺丝’的韧劲。”他带我们看废料回收系统,“这技术我们琢磨了三年,现在能把硅料利用率提至99%。”玻璃窗上,我们的倒影和生产线的蓝光重叠,忽然懂了“中国制造”里藏着的大学问。

最意外的收获在乡村。姜堰区的溱湖湿地旁,95后姑娘小李放弃城市工作,回来种起了“生态米”。“小时候嫌稻田土脏,现在才知道这黑土有多金贵。”她手机里存着土壤检测数据,“用物联网监测水质肥力,产量稳了,价格还翻了倍。”田埂上,她教我们辨认稗草和稻苗,风过时,稻浪里飘来的,是新农民的底气。

最后一天,我们把收集来的故事整理成展览,就设在学校的美术馆。王阿婆的烧饼模具、光伏板的切片样本、生态米的稻穗标本,引来不少市民驻足。有个小男孩指着纪录片里的王阿婆问:“她做的烧饼,和我奶奶做的一样香吗?”

离开时,凤城河的雾早已散去。我们带着满箱的笔记和一身烟火气返程,才明白社会实践不是走过场的打卡——当你真正握住过老街的门把手,触摸过机器的温度,闻过稻田的清香,一座城市的魂,才会悄悄住进心里。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