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长安大学赴重庆、六盘水“访渝黔红韵·聚民族同心”暑期社会实践队暑期社会实践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5-07-23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为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渝黔地区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探索民族风情,提升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长安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和物流工程等专业6名同学组成“访渝黔红韵·聚民族同心”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张锦超的带领下,共同前往重庆、六盘水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在前期准备阶段进行了周密筹备,指导老师张锦超多次组织筹备会议,围绕渝黔两地红色历史脉络、民族文化特色及实践安全规范开展培训,队员们也认真查阅资料、精准规划路线,为实地调研打下扎实基础。抵达重庆后,队长付博文进一步细化实践内容、分配具体任务,旨在通过实地走访研学,让队员们在渝黔大地上缅怀革命先辈、感悟民族同心,将“渝黔红韵”沉淀为对革命历史的深刻认识、对民族团结的坚定认同,以实际行动上好这堂行走在祖国大地的“思政课”。
探寻革命遗迹,感悟红韵精神
7月9日上午,实践队首站抵达白公馆。这座镌刻着无数革命志士坚贞不屈精神的红色遗址,通过泛黄的手稿、斑驳的刑具与详实的史料,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队员们驻足于牢房之间,静静聆听江竹筠、宋绮云等革命同志面对敌人酷刑始终坚守信仰、严守党的秘密的感人事迹,深切体会到革命先辈 “为真理献身” 的赤诚与坚毅,对 “渝黔红韵” 中蕴含的忠诚品格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随后,实践队前往渣滓洞集中营。阴暗潮湿的牢房、墙上遒劲有力的标语、“小萝卜头” 宋振中在狱中坚持学习的场景复原,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革命环境的极端恶劣与先烈们不屈的顽强斗志。讲解员娓娓道来 “狱中八条” 的诞生历程,以及先烈们在绝境中仍坚持不懈传递革命火种的故事,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渝黔红韵” 的鲜明底色是一代代革命者用热血与生命铸就的不朽信仰丰碑。

溯源城市记忆,触摸历史脉络
         7月10日,实践队抵达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通过系统了解其从规划设计到竣工落成的建设历程,队员们认识到,这一建筑不仅凝结着建设者的智慧结晶,更承载着重庆人民的奋进精神。由此进一步明晰“渝黔红韵”的内涵谱系中,既包含革命年代的赤诚热血,亦涵盖建设时期的开拓创新。
          随后,实践队前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壮丽三峡”和“远古巴渝”等主题展厅,各类文物系统呈现了区域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巴渝先民的生产工具、抗战时期的文献史料,到三峡工程的实物遗存、民族民俗的代表性展品,全面展现了渝黔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持续的精神传承。其中,“抗战岁月”展区的史料使队员们对“渝黔红韵”中“团结御侮、共克时艰”的精神内核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探访三线历史,传承奋斗精神
        7月11日-12日,实践队抵达贵州省六盘水市,依次走进三线建设博物馆和六盘水市博物馆。两馆均以三线建设历史为核心的展馆,通过精心设计的展陈布局,全方位、多角度还原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建设岁月。馆内数千件展品中,泛黄的建设者家书、磨得发亮的铁锹钢钎,锈迹斑斑的机床部件、当年的生产计划书与建设图纸,每一件实物都承载着“三线人”的奋斗记忆。历史图片展区按时间线铺展,从最初勘测队员踏遍崇山峻岭的身影,到数万建设者肩扛手推搭建厂房的场景,再到第一炉钢水出炉时的欢呼瞬间,生动再现了从荒山野岭到工业基地的蜕变,清晰勾勒出从革命年代到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脉络,串联起六盘水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斗争与群众支援前线的赤诚,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具象可感。队员们在展品前驻足良久,有的细辨老照片中建设者的面容,有的轻触带着岁月痕迹的工具。在指导老师张锦超的讲述中,“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愈发清晰——那是建设者在零下几十度寒冬里凿山开路的坚守,是远离家乡扎根山区的付出,是万人协作提前完成工厂建设的担当,更是技术空白时自主研发生产设备的智慧。
         这场研学参观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也让队员们真切触摸到革命精神与民族情谊在六盘水的传承脉络,为理解“访渝黔红韵,聚民族同心”的主题提供了鲜活注脚。

  
解码民族文化,筑牢同心之基
        7月13日实践队来到六盘水市的海坪彝族小镇,队员们通过希慕遮雕像了解到父子连名制承载的历史记忆与“认祖归宗”的精神内核;九重宫的建筑与图腾展现了彝族文化的厚重;陈列区的彝文经卷、榫卯模型及文创产品,让大家看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张锦超老师向大家介绍民族文化的基本概况,各民族文化根脉相连,呼吁青年做好文化传播和传承工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奋斗历程值得铭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需要秉承,“勇于革新,敢于胜利”的革命传统应当弘扬。实践团队通过此次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彰显了长大学子的时代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好这堂行走在祖国大地的全民思政课,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队员们表示,将以先辈为榜样,让青春力量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作者:付博文 来源:长安大学赴重庆、六盘水“访渝黔红韵·聚民族同心”暑期社会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传承竹编技艺 助力乡村振兴
  • 7月24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在长沙市望城区实践基地开展“探乔口古韵 拾水乡童趣”主题教育振兴活动,通
  • 2025-07-24
  • 青竹载乡情 指尖续文脉
  • 7月24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红途砺心 惠民笃行”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长沙市望城区乡村实践基地,开展“竹艺传承进乡土
  • 2025-07-24
  • 竹编非遗焕新生,乡村振兴添彩翼
  • 7月24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长沙市望城区实践基地,开展了“竹编技艺进乡村,童心共筑振兴梦”主题活
  • 2025-07-24
  • 童趣竹编课 非遗润童心
  • 7月24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红途励心惠民笃行”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长沙市望城区实践基地,以竹编技艺为主题开展教育振
  • 2025-07-24
  • 篾青跃动承古韵 巧手编织少年情
  • 7月24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红途砺心 惠民笃行”乡村振兴促进团于长沙市望城区开展“竹艺薪传·指尖生辉”主题活动,
  • 2025-07-2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