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乡村 实践点亮成长——长安大学赴河南宜阳“助力乡村教育·呵护留守儿童”暑期社会实践队前期活动总结
7月13日至16日,河南宜阳县樊村镇初级中学的校园里持续涌动着青春热潮。为期四天的长安大学赴河南宜阳“助力乡村教育·呵护留守儿童”暑期社会实践队青年实践活动在此开展,大学生与当地乡村青年朝夕相伴,通过理论宣讲、家访调研、互动游戏、心理辅导等多元形式,为乡村青年送上了一份涵盖思想引领、情感关怀与实践认知的“成长礼包”。四日时光里,知识在交流中传递,情谊在互动中升温,理想在实践中扎根,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动能。
启幕——播撒思想的种子
活动首日,阳光明媚,樊村镇初级中学的教室里早已坐满了期待的乡村青年。上午9时,开班仪式上,樊村镇初级中学炊校长为活动致辞,他寄语青年:“乡村的未来在青年,希望大家珍惜这四天的时光,在学习中长知识,在互动中结友谊,在实践中明方向。”

图为社会实践队队员开展团课。杨硕飞供图。
大学生志愿者以“辉煌104载”为主题开启首堂团课,从1922年团的一大召开讲起,结合历史影像与文字资料,梳理共青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担当。“以前总觉得团史离我们很远,今天听志愿者讲那些青年为国家奋斗的故事,才明白‘青春’两个字的重量。”一名乡村青年在课后分享中说。
家访——走进生活,倾听真实的声音
大学生志愿者们踩着晨露出发,背包里装着笔记本、给孩子们带的文具,还有沉甸甸的期待。村子藏在山坳里,路是蜿蜒的土路,晴天里尘土跟着脚步扬,遇上水洼就得踮着脚绕,走得久了,鞋底像粘了铅,脚踝也隐隐发僵。活动聚焦“扎根大地听心声”,大学生志愿者分组开展家访调研。带着提前准备的访谈提纲,志愿者们走进15户乡村青年家庭,与家长拉家常、和青年聊心事,在灶台边、庭院里记录最真实的乡村青年生活图景。

图为社会实践队队员进行家访。杨硕飞供图。
山风掠过庄稼地,带着青草的气息。他们知道,家访的路还长,要听的故事还多,但每一步踩在泥土里的踏实,每一次被信任的温暖,都让这趟奔波有了沉甸甸的意义。辛苦是磨在脚上的茧,快乐是种在心里的花,都在这趟贴近土地的行走里,慢慢生长。
晚霞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志愿者们坐在田埂上歇脚,翻看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有家长的顾虑,有孩子的梦想,还有村民对村子的期盼。腿是酸的,嗓子是哑的,但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
互动——欢乐中凝聚青春力量

图为社会实践队队员与当地青年进行趣味游戏。杨硕飞供图。
大学生志愿者刚把游戏规则说完,教室里的空气就像被撒了把糖,甜丝丝地活跃起来。“数字炸弹”的倒计时刚响起,有人攥着拳头屏住呼吸,有人急得直拍桌子,当“炸弹”炸开时,那个被点到的男生涨红了脸,磕磕巴巴答完题,反倒引来一片善意的哄笑,连他自己也挠着头笑了起来。
“反向指令”开始后,操场成了欢乐的漩涡。志愿者喊“向前走”,一群人齐刷刷往后退,有个姑娘没反应过来,孤零零往前走了两步,看着大家背对自己的样子,突然捂住嘴笑弯了腰,索性顺势做了个鬼脸,逗得全场更热闹了。阳光穿过人群,把一张张笑脸上的汗珠照得亮晶晶的。
“真心话大冒险”的纸条在手里传,传到谁那儿,谁就深吸一口气。有个平时腼腆的女生抽到“大冒险”,被要求唱支歌,她捏着衣角小声开了嗓,没想到调子意外地准,唱到动情处,周围的人都跟着轻轻和,歌声混着掌声,把她眼里的羞怯酿成了笑意。轮到“谁是卧底”,大家七嘴八舌描述着词语,有人急得直摆手,有人故意说些模棱两可的话,最后卧底被揪出来时,输的人非但不懊恼,还拍着桌子喊“再来一局”。
总结——收获中展望未来

图为社会实践队队员进行总结大会。杨硕飞供图。
大学生志愿者带领乡村青年回顾四天所学,通过“知识抢答赛”巩固团史、乡村振兴等知识点,获胜者获得由志愿者准备的书籍与文具。随后的“成长分享会”上,青年们纷纷讲述收获:“知道了共青团员的责任不只是戴团徽”“通过家访的反馈,更理解爸妈的担心了”“认识了很多朋友,感觉自己不再孤单”。
四天的时光短暂却厚重。从思想引领到家访调研,从趣味互动到心理关怀,活动以青年为本,用青春的语言、朋友的姿态、实践的方式,为乡村青年搭建了成长平台。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中深化了对乡村的认知,乡村青年在参与中找到了自信与方向。这场双向奔赴的青春实践,不仅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一次对“青年如何参与乡村振兴”的生动诠释——当青春力量扎根乡村土壤,当理想信念融入家乡发展,乡村的未来必将充满希望。大学生志愿者带领乡村青年回顾四天所学,通过“知识抢答赛”巩固团史、乡村振兴等知识点,获胜者获得由志愿者准备的书籍与文具。随后的“成长分享会”上,青年们纷纷讲述收获:“知道了共青团员的责任不只是戴团徽”“通过家访的反馈,更理解爸妈的担心了”“认识了很多朋友,感觉自己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