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长安大学“到祖国需要的黔方﹒传长大薪火的书声”支教队深入贵州毕节阿嘎村,以服务乡村振兴,探索大中小学思政与素质培养一体化路径为目标,秉持“五育并举,筑梦黔行”理念,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德·黔心长红:传承红色基因铸魂;智·黔行长明:点燃求知星火启智;体·黔跃长健:锤炼强健体魄扬青春;美·黔彩长韵:涵养美育心灵绘梦想;劳·黔力长技:躬行实践砺成长共五大板块协同育人,在乡村孩子心中播撒全人种子,培育时代新人。本期聚焦【德·黔心长红】的生动实践。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密码,抓好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确保革命薪火代代相传、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固本工程。7月14日,长安大学材料学院“到祖国需要的黔方﹒传长大薪火的书声”实践队深入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阿嘎村,依托精心打造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支教体系,以“德”育为先导,启动“德·黔心长红”板块核心课程《红色记忆·薪火相传》,为当地40名小学生播撒信仰火种,筑牢精神根基。

课程以“寻找身边的红色”为引,迅速点燃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积极举手,目光敏锐地捕捉着教室中飘扬的国旗、胸前鲜艳的红领巾,甚至衣服上的红色图案。“为什么红旗是红色的?”面对教师的提问,孩子们在思考与聆听中,深刻理解了那抹红色承载的厚重意义——它象征着革命先烈抛洒的热血,代表着不屈的勇气和对光明未来的无限希望。借助清晰生动的图片,教师详细讲解了国旗、党旗的构成及其深刻内涵,将“红色代表革命精神,黄色代表光明”的种子,悄然播撒进孩子们纯真的心田。

课堂的核心内容,深情聚焦于发生在这片贵州热土上的动人革命故事。志愿教师精心挑选了遵义“红军菩萨”小红以及荔波的水族少年邓恩铭等四部情节生动、人物鲜明、主题积极向上且易于孩子们理解的本土红色故事。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将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背景融入故事脉络,使宏大的历史画卷在孩子们心中变得鲜活具体。每一个故事都着重突出了主人公身上闪耀的善良、勇敢、智慧、坚韧和对家国的赤诚热爱,无声地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在课后分享环节,孩子们踊跃发言,真情流露。一位同学动情地说:“‘小萝卜头’在监狱里都想学习,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更要好好读书!”孩子们纷纷表示,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努力学习,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课程尾声,教师为孩子们布置了“红色小任务”,鼓励他们继续探寻家乡土地上更多动人的红色故事。

本次《红色记忆·薪火相传》课程,是长安大学材料学院支教团【德·黔心长红】板块的核心实践。活动通过挖掘和讲述孩子们熟悉的本土英雄事迹,运用身边触手可及的红色象征符号,成功地将红色文化变得可亲、可感、可学。它不仅有效激发了阿嘎村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怀,培养了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更引导他们自觉传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让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深植心间,使革命的薪火在新时代少年儿童手中代代相传,映照祖国的壮丽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