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实践队赴福安赛岐镇调研:解码茶乡振兴的生态密码与红色动能​

发布时间:2025-07-11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实践队赴福安赛岐镇调研:解码茶乡振兴的生态密码与红色动能​

为深入探究“森林四库”理念在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路径,7月3日至5日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实践队在刘宝、陈海航两位老师的指导下走进宁德市福安市赛岐镇,以“生态+红色+文化”为观察维度,在郭厝坪、泰康、宝洋等6个村落展开深度调研,用青年视角解码茶乡振兴的多维实践。

生态篇:森林四库赋能茶韵新生

在赛岐镇的茶山之间,“森林四库”理念正转化为鲜活的实践样本。在郭厝坪村,实践队师生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通过林冠郁闭度观测、水土样本采集、古树胸径测量等专业操作,直观验证了森林作为“水库”的水源涵养功能、“碳库”的固碳价值,以及“粮库”“钱库”的生态经济转化路径。随后,实践队走进校地共建的茶文旅融合示范基地,通过“森中木屋”研学场景体验与林茶空间配置优化案例分享,切身感受到“森林四库”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


在秀洋村,实践队进一步观察到生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依托优质生态资源,村里既发展茶叶、葡萄等特色种植,又活化古村落文化资源推进农旅融合,走出了一条“绿就是金”的振兴之路。这种“以林养茶、以茶促旅”的模式,正是“森林四库”理念在微观层面的生动注脚。


红色篇:基因传承点燃振兴引擎

红色资源如何赋能乡村振兴?泰康村给出了基层实践答案。在与村两委的座谈中,村支书以革命历史为脉络,系统梳理了全村红色资源类型与保护利用路径:“红色资源不仅是精神财富,更是文化振兴的载体、经济发展的引擎。”他特别强调,“红色基因要握在青年手里,这是打开振兴之门的钥匙”,引发实践队员对“如何用青年话语讲好红色故事”的深度思考。


无独有偶,革命老区村桃洋村同样印证着“红绿融合”的可行性。这里森林覆盖率达85%,不仅留存3处革命旧址,更依托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的双重优势,探索出“红色教育+生态观光”的特色发展路径,让历史记忆与自然景观同频共振,为老区振兴注入鲜活动力。

创新篇:人才回流激活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宝洋村的“筑巢引凤”计划为解决人才瓶颈提供了新思路。村支书介绍,未来将通过建设绣球花产业基地、开发绿色研学课程等举措,吸引返乡青年参与产业运营,带动村民增收。实践队实地踏查生态茶园与自然景观时发现,这种“引智+引资”的模式,正让传统村落焕发创新活力。


在大象村,“畲茶之乡”的文化名片与“乡土人才”的培育机制形成良性互动。保存完好的闽东古民居、浓郁的畲族风情,加上优质畲茶与特色农产品,构成了吸引人才回流的“强磁场”。与村民的面对面交流中,实践队深切感受到:当乡土文化成为发展底色,本土人才便成为最持久的振兴动力。

结语:青春答卷写在茶乡沃土

从“森林四库”的生态实践到红色基因的价值转化,从人才回流的创新探索到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赛岐镇的振兴之路为实践队上了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专业所学转化为助农实效——用科技提升茶产业附加值,以文化创意激活老区资源,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中,书写属于林院青年的青春答卷。

作者:郑庭昌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实践队赴福安赛岐镇调研:解码茶乡振兴的生态密码与红色动能​
  • 扎染绘童趣 非遗润乡村
  • 扎染绘童趣 非遗润乡村
  • 7月10日,湖南第一师范外国语学院“红途砺心 惠民笃行”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实践基地开展了“艺趣创造营”主题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让小
  • 07-11
  • 湖南一师学子取经乡贤,解码乡村善治新路径
  • 党建引领聚合力 共建共治焕生机
  • 党建引领聚合力 共建共治焕生机
  • 7月10号晚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红途砺心 惠民笃行”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孟家村村委会开展了基层治理经验交流会。会上,孟家村
  • 07-11
  • 童声传诗韵 笃行护传承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特色课程点亮乡村教育
  • 聆听基层治理经验 助力乡村振兴
  • 聆听基层治理经验 助力乡村振兴
  • 7月10日晚,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红途砺心 惠民笃行"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安化县孟家村,参加了一场主题为“孟家村的故事—农村基层
  • 07-11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