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双馨书院“木兰花开,龙舟乡韵”实践团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莆田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重要理念,将木兰溪治理精神与龙舟文化深度融合,通过实地探访、访谈交流等方式,深挖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助力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实践团成员参观木兰溪治理展示馆团队合照 苏晔摄
实践伊始,团队前往木兰溪治理展示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通过珍贵图片、实物展品及新闻视频,详细了解到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对木兰溪治理的关心与指导以及当代木兰溪生态治理的丰硕成果。当地干部群众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逐步推动木兰溪流域发生系统性、整体性蝶变。木兰溪的治理历程,不仅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大实践,更谱写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
实践团成员学习木兰溪治理经验 罗永珍摄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们与馆长陈瑞椿开展了学习座谈会。馆长陈瑞椿介绍道,木兰溪治理工程自1999年启动,历经25年风雨,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见证了流域与城市在党的领导下的沧桑巨变,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与伟大成就。“变害为利、造福人民” 这八个字,既是治理目标,更是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当前,木兰溪治理展示馆也被中宣部列为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场馆,成为传承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窗口。
木兰溪治理展示馆馆长陈瑞椿与实践团成员座谈 罗永珍摄
木兰溪治理展示馆馆长陈瑞椿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木兰溪治理展示馆 罗永珍摄
为进一步探寻木兰溪沿线非遗文化,深入了解莆田独具特色的龙舟文化,实践团队来到顶墩村听老一辈们“讲故事”。据龙舟传承人柯正强老前辈介绍,当地龙舟文化底蕴深厚,多为齐头船,独有顶墩村的龙头船更为特别,其为古时皇帝赐封,极具历史价值。在龙舟俱乐部的记载中,1956年木兰溪突发洪水,顶墩村的房屋被洪水冲垮,多人被困,危急时刻,村民们驾着龙舟冲入洪流,成功救出了被困群众,从那以后,龙舟便被村民们视为“救命之舟”。实践队员来访时,正遇村里日常训练:“我们每天下午四五点都会划一会,做一些日常的训练,既能强身健体,同时也是为龙舟马拉松做准备。”越敲越烈的鼓声、越喊越劲的口号、越划越疾的船桨,狠狠“激荡”在实践团成员的心头。
顶墩村龙舟俱乐部成员日常训练剪影 罗永珍摄
如今的木兰溪,不仅是生态画卷,更是文化舞台。实践团成员们漫步玉湖码头,享受水清岸绿、碧波荡漾、花草繁茂的惬意,体验水上巴士“跨时空”感受端午时节百艘龙舟逐浪的盛况。治理后的木兰溪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防洪能力,带动了莆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龙舟文化在这里焕发出新的生机,古老的龙舟竞渡与现代的生态美景相得益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实践团成员在木兰溪畔合影留恋 林晓利摄
实践团的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莆田娃,本着家乡学子为家乡的宗旨,实践团成员们将实践中学习到的木兰溪治理精神与龙舟文化的文脉故事整理成图文并茂的“家乡文化课程包”——用龙舟模型拼贴治水故事,以溪水样本讲解生态保护,让更多家乡的孩子们深刻了解家乡的故事。愿这股青春力量,如木兰溪的浪花接力向前,让治水精神与龙舟乡韵,在代代莆田人心里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