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娉婷 张谢景彤)2025年7月6日,邵阳县五峰铺镇新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20余名留守儿童正专注地临摹着滩头年画经典图案《年年有余》。这是邵阳学院“艺心服务站”开展的又一项非遗文化传承活动,让孩子们在笔墨丹青间感受传统年画的独特魅力。
“老师,为什么年画里的鱼要画得这么大呀?”8岁的小雨举着画笔好奇地问道。志愿者小胡耐心解释:“大鱼象征年年有余,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两个小时的学习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滩头年画“勾线-填色-开脸”的传统技法,更理解了每幅年画背后的吉祥寓意。
令人惊喜的是,这项活动的影响正从课堂延伸到家庭。10岁的小航回家后,迫不及待地教爷爷奶奶画起了年画。“孙子现在天天追着我讲年画故事,把家里老相册里的年画照片都翻出来了。”小军奶奶笑着说。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们课后主动询问家中是否还保留着老辈人贴过的年画,这种文化寻根的热情让大人们倍感欣慰。
(图为滩头年画课程上志愿者教授指导小朋友 摄 王士浩)
孩子们重新拾起这门手艺,感觉传统文化又活过来了。邵阳学院项目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特别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通过“年画故事会”“我家年画记忆”等环节,让非遗文化真正走进孩子们的认知世界。
“以前觉得年画只是过年的装饰,现在知道它有这么多的故事和讲究。”8岁的小嫣说。在这个夏日,一幅幅稚嫩却真诚的年画作品,正悄然编织起新田村代际间的文化纽带,让非遗传承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