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顾晓科、张子轩、李泽) 在邵阳学院“艺心”志愿服务团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们走进新田村,拜访了村中退休老教师莫爷爷。莫爷爷今年63岁,执教有三十余年,见证了村庄几十年来的沧桑变化。他深情回忆往昔,向志愿者们讲述了过去的艰苦岁月与如今的乡村变迁,让青年学子们深受触动。
一盏煤油灯,照亮求学路
“那时候,晚上备课、批改作业,全靠一盏煤油灯。”莫爷爷回忆着说道。他回忆,在以前教书时,村里还没通电,孩子们晚上学习只能靠微弱的煤油灯光,有时为了省油,几个学生挤在一起看书,现在的孩子有电灯、有电脑,条件好了,但那时候的孩子更懂得珍惜。莫爷爷感慨地说道。志愿者们轻轻地点头肯定,仿佛触摸到了那个年代乡村教师坚守教育事业的执着。
松树叶烧火,柴米油盐里的艰辛
谈到过去的生活,莫爷爷说,那时候做饭不像现在有煤气灶、电饭煲这些电器,以前家家户户都是土灶,烧的是松树叶、枯树枝。“火候不好控制,饭经常煮煳,但大家照样吃得香。”他笑着说。后面志愿者们在做饭时体验了一下用土灶做饭,却被烟熏得直咳嗽,真切体会到老一辈生活的艰辛。
从人丁兴旺到人口流失的村庄
“以前村里可热闹了,家家户户都有三四个孩子,学校教室坐得满满的。”莫爷爷望着如今安静的村庄,语气中带着惋惜。他告诉志愿者们,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许多家庭搬去了城镇,村里的小孩越来越少,学校也合并到了镇里。“现在村里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过年时才热闹一点。”志愿者们走访调查发现,新田村和许多乡村一样,正面临着人口流失、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老教师的寄语:珍惜当下,不忘根本
尽管时代变迁,莫爷爷依然乐观豁达。他鼓励队员们:“你们现在条件好,更要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不管走多远,别忘了乡村的根。”团队负责人王同学表示:“莫爷爷的故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思考如何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次走访不仅让青年学子们感受到老一辈的坚韧与奉献,也引发了对乡村教育、人口流动等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团队计划后续开展“乡村记忆档案”项目,用影像和文字或者画画记录更多乡村的故事,让历史不被遗忘。

(图为志愿者们与退休老教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