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公众环保意识,“绿盾”社会实践团队奔赴长江流域湿地保护区,开展为期20天的生态保护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守护自然生态。
一.深入调研,掌握现状
实践伊始,团队联合当地环保部门,通过水质检测、动植物种群观察、居民访谈等方式,系统调研区域生态环境。数据显示,湿地存在垃圾污染、周边居民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部分区域因人为活动导致植被受损。基于调研结果,团队制定了“污染治理 + 科普宣传 + 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的实践方案。
二.多维行动,共护生态
活动期间,队员们分组推进各项任务。污染治理组对湿地及周边区域开展垃圾清理行动,累计清理生活垃圾、塑料废弃物等约500公斤,并分类回收处理;科普宣传组深入周边村镇、学校,举办“湿地生态科普展”,通过展板讲解、生态纪录片播放、趣味知识问答等形式,向居民普及湿地保护知识,覆盖群众超1000人次;生态修复组则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种植芦苇、菖蒲等本土水生植物3000余株,助力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此外,团队还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记录湿地环境变化,制作生态保护宣传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引发公众关注。
三.成果显著,长效推进
此次实践有效改善了湿地环境,显著提升了周边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当地环保部门表示:“大学生团队带来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做法,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实践结束后,团队与保护区管理部门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定期开展生态监测与志愿活动,并计划开发线上环保知识平台,持续扩大生态保护宣传影响力。队员们表示,将继续投身环保事业,以青春力量守护绿水青山,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