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领导人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福建师范大学红烛熠熠实践队于3月15日前往厦门大学,深入调研陈嘉庚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当代价值。实践队通过实地探访陈嘉庚纪念馆、对话厦大师生、学习校史文化深入挖掘陈嘉庚教育思想内涵,以沉浸式调研系统梳理陈嘉庚教育思想的历史脉络,探索其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中的创新应用,为构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提供历史镜鉴与实践方案。
寻根教育文脉,破译教育哲思
实践队首站走进厦门大学校史馆,亲身体会厦门大学自立下建设“世界之大学”的宏愿,到迈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之一流大学征程,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凝聚爱国、革命、自强、科学之魂,锻造“南方之强”的气度和风骨。踏入陈嘉庚纪念馆,借助数字化技术,在“三育并重,全面发展”主题展区中,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嘉庚先生以德育为核心、体育与美育并举的教育实践体系。通过珍贵史料与多媒体展陈,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这位爱国侨领如何将“首重德育”理念融入厦门大学办学实践——始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根基,通过“构建多元化知识体系”、“聚焦实际问题解决”、“强化专业技能培养”等举措,实现了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开创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范式。这种将家国情怀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深度共鸣,彰显了我国教育事业薪火相传的价值追求。
对话教育前沿,激发教育活力
为了解嘉庚精神在其所创办的学校中的传播现状,实践队以厦门大学为切入点,分别与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代表、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代表展开深度访谈。受访者普遍认为,厦大通过主题团日、校史剧巡演、《南侨回忆录》研读等活动,将嘉庚精神融入日常教育,将历史人物转化为可触摸的精神符号。调研中,队员们还发现,厦大学子普遍以嘉庚精神为指引,在志愿服务、学术研究等多个领域践行“爱国、自强”的责任担当。
实践队特邀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宗丽教授进行线上专题访谈。原教授指出应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来讲述嘉庚精神:“小学生需要故事化的启蒙,中学生侧重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则要结合学术研究深化理解。厦大近年推出的沉浸式校史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历史温度,这种参与式教育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感染力。”在回应教育领域功利化倾向相关提问时,原教授援引陈嘉庚先生的教育思想予以阐释:“陈嘉庚先生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观,在当今社会具有特殊时代价值。”
在与厦大师生的深度对话中,实践队发现厦大通过“沉浸式叙事+参与式实践”的双轮驱动模式,构建起“历史认知-情感共鸣-价值认同”的完整育人链条。
凝聚实践成果,深化育人图谱
此次调研中,实践队累计收集访谈记录10余份,相关素材7万余字。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青年群体对嘉庚精神的认知现状。下一步,实践队将深入福建大田、集美学村等嘉庚文化地标开展实地调查,结合文献研究形成专题报告,创新性提出“精神IP活化”“教育场域再造”等实践路径,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
实践队负责人表示:“调研不是终点,而是教育创新的起点。我们将持续挖掘嘉庚精神的时代内涵,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宣传等方式,让嘉庚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生根发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从“华侨旗帜”到“教育之光”,陈嘉庚先生用一生诠释了教育兴国的赤子之心。福建师范大学红烛熠熠实践队以脚步丈量精神厚度,以行动续写传承篇章,让嘉庚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供稿:福建师范大学红烛熠熠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