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初到厦门,迎接福建师范大学红烛熠熠实践队的是清凉的海风与随处可见的“嘉庚精神”宣传展板。这位几乎成为厦门地区名片的爱国华侨,究竟凭何担起一句“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带着这样的疑问,实践队来到陈嘉庚纪念馆一探究竟。
陈嘉庚:毁家纾难的赤子传奇
1874年,陈嘉庚生于集美渔村。少时随父南渡经商,于新加坡创立谦益米店。人生几度波折,深知柴米油盐贵的他,却在1913年做出惊人之举——捐出全部积蓄创办集美小学。“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他将新加坡橡胶园收入的三分之二投入教育,自己却身居陋室,粗茶淡饭。至1961年逝世时,累计捐资逾一亿美元,创办学校118所,谱写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传奇。
纪念馆中的教育史诗
步入“倾资兴学,情系乡国”展区,一对门联映入眼帘。取自《礼记·学记》的“惕厉其躬,谦冲其度,斋庄有敬,宽裕有容”题写其上。陈嘉庚20岁返回家乡时,见到故乡的儿童失学现象严重,彼时家国动荡,百废待兴,国民思想却落后愚昧。让家乡孩童有学可上,识文字明事理,是彼时年纪尚轻的陈嘉庚尽自身绵薄之力所能及的,于是他说服母亲与新婚妻子,拿出2000银元,在家乡集美创办惕斋学塾。“惕斋”二字,亦是取自上文提到的《礼记》。这也是陈嘉庚倾资兴学的开端。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陈嘉庚,那便是“诚毅”。这不仅仅是陈嘉庚对集美学子的殷切嘱托,更是他一生践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陈嘉庚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并不止步于惕斋学塾。从惕斋学塾到集美小学,坚信“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陈嘉庚,书写了他与新式教育的一代传奇。
陈嘉庚教育思想之“新”
陈嘉庚教育思想之“新”,体现在诸多方面:
他认为教育应当博古通今,中西合璧。1920年代,陈嘉庚便在集美学校推行“双语教学”,高薪聘请哈佛大学毕业的教育学博士兰安生与国学大师钱穆,为学生提供中西方思想交流贯通的学习机会。
他认为教育应当为国育民,品德为重。在《本社学生助学金补充办法通告》中他曾说:“我自去年起逐月拨给本社贫苦人家在学子女的助学金,其用意不只是希望他们读书识字,更重要的是要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为人诚实勤勉,生活俭朴,将来得以安居乐业,成为国家善良的人民。”
他认为教育应当行家治校,学者办学。陈嘉庚主张校长负责制和组阁制,放手让校长统掌校政,同时严选良师,坚持“聘请教师非同市上购物,决无待价而沽之理”,通过给予教师更高的待遇、尊重爱护教师的方式,强化师资队伍。
深度参观陈嘉庚纪念馆、聆听学习志愿者讲解后,实践队开展了线下访谈活动,并邀请到馆内志愿讲解员许涵艺参与访谈。访谈中讲解员提到陈嘉庚教育思想在宣传发展层面遇到的诸多问题,例如“学界尚未形成对陈嘉庚教育思想的系统性研究体系,官方明确定义仍待确立”;“公众对其教育贡献的认知多局限于捐资办学层面,而对其兼具前瞻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的教育思想体系缺乏深度理解”等,有待进一步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实践队拟通过前往集美图书馆、厦门大学校史馆、厦门大学陈嘉庚纪念馆等场所,进一步挖掘特藏文献与散佚性史料,总结提炼陈嘉庚教育思想的具体内涵,突破传统单一的事迹宣传模式,聚焦新时代教育领域现状问题,通过“历史资源活化→理论内涵重构→实践路径生成”的闭环研究,探索陈嘉庚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路径。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嘉庚精神长存,教育薪火永续。福建师范大学红烛熠熠实践队以历史叩问现实,以文献深掘思想,从陈嘉庚“毁家兴学”的壮举中窥见其超越时代的教育智慧,以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接续谱写“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新时代篇章。
(供稿:福建师范大学红烛熠熠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