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肇庆高要革命老区的虾塘边,一群身着白大褂的年轻人正手持智能检测仪忙碌着。这支由华南农业大学学生陈展鹏带领的"虾迩闻名"团队,用三年时间将实验室里的AI技术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科技盾牌",为当地罗氏虾养殖业注入新动能,带动56户养殖户实现亩均增收2800元,书写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兴农的生动篇章。
图1 项目负责人陈展鹏在实验室
泥塘里的科研攻坚:96个通宵与0.01微克的突破
2023年,刚结束大一学业的陈展鹏组建跨学科团队,将目光锁定在年产值超10亿元的肇庆罗氏虾产业。面对虾塘高温高湿的考验,这位"00后"带头人曾三次中暑晕倒、两次因水质污染导致皮肤溃烂,却始终带着12名队员走遍53个村落,收集1.2万份病害样本,建起国内首个罗氏虾病理特征数据库。
图2 负责人陈展鹏在看仪器
"传统检测手段就像'事后诸葛亮',等72小时出结果时病害早已蔓延。"团队技术骨干李雨桐介绍,他们融合4类神经网络模型研发的智能检测系统,将潜伏期检测准确率从37%提升至92.6%,耗时缩短至2.5小时,成本降低80%。为实现0.01μg/mL的检测精度,团队在实验室熬过96个通宵,研发出便携式快速检测仪和7种诊断试剂盒,被养殖户称为"会诊病的铁盒子"。
老区里的新农事:82岁老党员与3000斤的丰收
在革命老区高要市,82岁老党员黄炳炎见证了这场"科技支农"的蝶变。他握着团队成员满是泥浆的手感慨:"当年叶挺独立团用枪杆子打江山,现在你们用科技守饭碗。"这份嘱托化作团队前行的动力——他们在虾塘边度过3个春节,开发出包含34维特征识别体系的国内首个虾类病原体数字标本库,使病症辨别准确率达94.62%。
图3 负责人陈展鹏和企业负责人交谈
养殖户周建明成为首批受益者,他的虾塘通过"检-防-控"一体化系统实现产量突破3000斤。"过去全凭经验,现在手机就能看虾苗健康值。"老周展示着团队开发的实时监测平台,系统已累计预警137次病害风险,帮助他减少用药成本43%。
田野间的人才振兴:562名新农人与2.3万公里的初心
项目开展三年来,"虾迩闻名"团队行程2.3万公里,在肇庆、湛江建成4个示范基地,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62人次。团队首创的多模态智能检测体系,使虾病暴发频次下降76%,相关技术获3项专利。更令人欣喜的是,12名团队成员中已有7人选择继续攻读智慧农业研究生,形成"科技助农-人才返乡-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仅要墨水香,更要泥土味。"陈展鹏抚摸着沾满塘泥的检测仪说。这个曾因高烧39度仍在田间记录数据的青年,如今带领团队将技术辐射至广西、海南等地。在他们看来,乡村振兴的考卷上,每个小数点后的精度突破都是青春的注脚,每次虾塘边的数据跃升都是初心的回响。
随着又一批智能检测设备装车发往广东肇庆高要市,"虾迩闻名"团队的故事仍在续写。这群把实验室建在虾塘边的年轻人,正用科技创新浇筑农业现代化的基石,让革命老区的共富梦在碧水清波中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