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乃民生之本、社稷之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近年来,新闻报道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例如“淀粉肠”、“淋巴肉”等事件,让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了极大担忧。当普通消费者的人身、财产权益受到侵害之时,维权之路常因举证难、成本高、赔偿少而沦为“纸面上的正义”。
基于深入研究食品领域惩罚性赔偿的推广适用问题,为消费者探寻更合理的维权途径的背景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专业同学,围绕挑战杯相关项目,选取广东省、浙江省、黑龙江省和山西省作为重点调研地点,采访了群众、律师、法官等多个相关群体,开启了一场贴近民生的法学深度之旅。
团队成员陆杨昊辰和王羽卉则分别来到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湖州分所和广东泽荣律师事务所中山分所,与专业律师进行访谈。二位同学围绕食品惩罚性赔偿的构成要件、司法实践、制度现状与未来展望,与在民商事领域资深的唐律师和梁律师进行深入交流,对该制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如何该制度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创意性建议。
(图为团队成员与律师访谈合照)
接下来,团队成员滕泽畅和崔在语分别来到哈尔滨市南岗区人民法院和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小组通过访谈方式采访了两地资深法官,深入剖析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的司法逻辑与现实挑战。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薛法官和哈尔滨市南岗区人民法院速裁庭法官杨法官结合审判经验,针对惩罚性赔偿的构成要件、诉讼时效等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提升法院的办案效率。
(图为团队成员在法院的访谈合照)
团队成员还来到浙江湖州美味情缘超市等五家超市,与多位店主进行访谈,了解到食品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日常生活运用的普遍性以及该制度的“漏洞”——“职业打假人”对个体商户的影响,以及普罗大众对食品惩罚性赔偿的朴素法感情,为我们全方位了解该制度提供了多视角。
(图为团队成员超市调研记录)
除此之外,本小组还对群众百姓们对新规出台背景下的食品惩罚性赔偿制度展开了线上问卷调研活动。根据统计显示,许多群众认为惩罚性赔偿制度能有效震慑生产者和销售者,保障食品安全,对违法者给予严厉的经济处罚,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但也存在部分质疑声音,有的群众可能担忧惩罚性赔偿制度被滥用,比如职业打假人可能会利用这一制度进行牟利,而非真正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对于惩罚性赔偿的金额,一些群众可能认为过高,可能会对食品行业造成不利影响,导致成本上升,最终影响消费者利益。还有部分理智群众在维权角度、法律规定角度对食品惩罚性赔偿制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此次调研活动对于“法治食代”实践小组成员而言,是一次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宝贵经历。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此次调研是一个起点,未来将持续关注食品安全领域的法治动态,为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优化食品安全治理建言献策。同时,我们也期待此次调研成果能够成为一个窗口,让更多人了解司法一线在食品安全保护中的努力与挑战,助力构建更高效、更公平的食品安全共治格局,共同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