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推动艺术实践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2025年1月21日,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陶渊古韵”实践团20余名师生分赴山东济南、胶州等地,开展为期多日的陶艺文化专题研学活动。此次活动以“历史传承-工艺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通过探访四大陶艺文化重镇,推动艺术实践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助力青年学子感悟千年陶艺文明。
沉浸体验黑陶技艺 触摸千年文明温度第一支队走进济南龙格黑陶艺术研究院,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庆增院长的指导下,系统学习龙山黑陶“选土、制坯、雕刻、烧制”四大核心工艺。
同学们近距离观摩了具有4600年历史的蛋壳陶复刻工程,惊叹于0.2毫米薄壁陶片的制作奥秘。徐院长还展示了融合漆画、砂画、掐丝等现代工艺的创新黑陶作品,如绘有“莲花”“葫芦”纹样的黑陶花瓶。

‘取自第一支队拍摄照片’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拉坯过程,在高速旋转的拉坯机上感受器型成型的挑战。徐院长表示:“黑陶技艺不仅是手工艺的传承,更是专注力与匠心的凝练。”
锤炼工匠精神 探索陶艺创新表达。第二支队在山东省日照市黑陶邢文化博物馆及中国黑陶文化博物馆展开实践,从揉泥、拉坯到修坯、上釉,全流程体验陶艺制作。
面对堆积如山的泥料,同学们协作完成揉泥工序,确保泥料质地均匀;拉坯环节中,同学们克服转速快、泥团偏移等难题,创作出花瓶、碗碟及创意雕塑等多样坯体;修坯阶段,团队以精细工具打磨细节,追求器型完美;上釉时,青花、钧红等釉色赋予作品独特魅力。
开窑瞬间,一件件凝聚心血的作品闪耀光泽,令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与艺术创新的力量。
之后,一行人前往中国黑陶文化博物馆开展深度文化探索活动。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支队队员参观了馆内丰富的展品,深入聆听黑陶历史文化背景及艺术价值的讲解,并认真撰写参观笔记,详细记录重点展品的年代、工艺及背后故事。队员拜访当地黑陶文化专家学者,就日照黑陶非遗保护、传承困境与发展方向展开深入探讨。
‘取自第二支队拍摄照片’
揭秘黑陶奥秘 对话千年匠心第三支队深入胶州大沽河黑陶博物馆,探索“土与火的艺术”。馆长现场演示传统辘轳车制陶技艺,从取泥定中心到精修收口,短短5分钟便塑成曲线流畅的花瓶坯体。

‘取自第三支队拍摄照片’
实践团还揭秘了黑陶“无釉而黑”的工艺奥秘——通过窑内渗碳熏染,使陶器自然乌亮。同学们感慨:“这不仅是一次技艺学习,更是一场与千年匠心的对话。手作传承者用布满陶泥的双手,守护着文明的基因。”
探索黑陶历史 传承黑陶文化第四支队开启了对毓窑、安庄村与光岳楼的探索之旅。前往毓窑,与负责人和陶艺师傅交流,了解创办历程、发展现状及传承创新举措。近距离观看黑陶制作流程,记录选土、揉泥、拉坯、修坯、刻花、烧制环节要点,采访陶艺学徒学习经历与期望。

‘取自第四支队拍摄照片’
随后前往安庄村,拜访资深黑陶艺人,了解黑陶历史渊源、家族传承及村落发展现状。参与制作工作坊,体验拉坯、刻花等环节,向艺人请教技巧,对比安庄村与毓窑黑陶在装饰、造型等方面差异,挖掘地域文化因素。并组织村民座谈会,邀请了不同年龄段村民,了解对黑陶文化传承发展看法建议,关注年轻一代参与意愿。

‘取自第四支队拍摄照片’
构建认知体系 助推非遗进校园本次实践通过“四线并进”模式,构建起从历史传承到创新发展的完整认知链。学生们在古今交融中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了文化创新的使命感。据悉,实践成果将转化为专题展览与文创设计项目,并纳入“非遗文化进校园”工程。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校企文博合作,搭建传统文化创新转化平台,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