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鲸影与深蓝荣光:一次跨越时空的国防教育之旅
一.参观过程
站在湛江湾的海风里,咸涩的浪花裹挟着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眼前,那艘锈迹斑驳的 “钢铁巨鲸”—— 基洛级 877 号潜艇,正以沉默的姿态诉说着属于它的峥嵘岁月。而在不远处,巍峨的现役驱逐舰如利剑般矗立于碧波之上,与夕阳的余晖交织成一幅壮丽的军港画卷。这一天,我以一名普通大学生的身份,走进了这座城市的军事脉搏,触摸到了大国重器的温度。
潜入 “大洋黑洞”:触摸深海战士的呼吸
躬身钻进潜艇舱门的那一刻,仿佛跌入了一个被时间凝固的平行世界。逼仄的舱道仅有 1.7 米高,每一步都需低头弯腰,头顶的管道与线路错综复杂,像是盘绕的钢铁藤蔓。而当年官兵们正是在这样局促的环境下,日复一日地执行着任务,狭小空间里,他们的汗水与坚韧一同融入了这冰冷的金属。我的指尖轻轻划过斑驳的金属舱壁,锈迹中似乎仍能听见南海波涛下的无声较量。
潜艇内,俄文标识的仪表盘密密麻麻,冷硬的按钮与老式潜望镜交织出科幻电影般的画面。这些仪表盘上,指针虽已不再跳动,但它们曾记录下无数次深海潜行的数据,见证了潜艇官兵们的紧张与专注。转动潜望镜的瞬间,湛江港的现代繁华透过镜头涌入眼帘 —— 这曾是水兵们与外界唯一的 “窗口”,也是他们守护这片海域的信仰之眼。透过这小小的镜片,他们看到的不仅是港湾的宁静,更是肩负的责任。

最震撼的莫过于鱼雷发射管前的驻足。漆黑的管口宛如深渊,散发着让人敬畏的气息,想象着鱼雷破膛而出的轰鸣,耳边仿佛响起了《红海行动》中生死时速的倒计时。在那一瞬间,仿佛能看到潜艇在深海中如猎豹般潜伏,等待出击的时机。而厨房里仅容电饭锅大小的空间,

更让我鼻尖一酸 —— 那些压缩饼干支撑的日夜,是官兵们用青春与寂寞铸就的忠诚。一位退伍老兵的言语让我眼眶湿润:“我们弯腰,是为了让祖国挺直脊梁。” 这句话,像一颗子弹击中了内心最柔软的角落。他们在这狭小的空间里,牺牲了舒适与自由,只为了祖国的安宁。
登临 “海上长城”:仰望现役舰艇的锋芒
如果说潜艇是深海的幽灵,那么驱逐舰便是海面的守护神。在潜艇旁边,是一艘驱逐舰,躯体虽已锈迹斑驳,但仍精神抖擞,舰炮昂首向天,雷达阵列如鹰隼般警觉,每一寸钢铁都散发着不容侵犯的威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它的存在,是对祖国海疆无声却有力的守护


。
走进作战指挥室,这里的一键一钮,背后是千万次训练与使命的托付。墙壁上挂着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朴素的工作作风。这些文字,时刻激励着官兵们坚守岗位,不忘初心。凝视着这里的一桌一椅,似乎是看到了二十年前海军们英姿挺拔的模样,他们在这里指挥作战,在风浪中捍卫国家的尊严。
这艘驱逐舰,它见证了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逐渐强大,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曾经,中国海军在装备和技术上相对落后,但凭借着海军官兵们的不懈努力与顽强拼搏,一步

步走向深蓝。如今,新一代的舰艇不断涌现,技术日益先进,但老一辈舰艇所承载的精神永远不会被遗忘。它们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海军将继续在这片蓝色的国土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捍卫祖国的海疆,守护人民的安宁。
二.参观感悟
参观尾声,我久久凝视着潜艇锈蚀的舷号与驱逐舰破旧的躯体。再想起现如今我们强大的国防实力 ,“它们老了,但正是这些‘老兵’铺成了今天的路。”是啊,国防不是冰冷的装备陈列,而是一个民族从屈辱到崛起的集体记忆。站在基洛级潜艇的舱门前,我忽然想起《孙子兵法》中的那句:“兵者,国之大事。”而今日所见,让我对“大事”有了更深的体悟——它藏在潜艇官兵弯腰时滴落的汗水里,在驱逐舰水兵紧握操纵杆的掌纹中,更在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凝视舰艇时澎湃的心跳里。
以青春之名,续写深蓝之志。归途的海风依旧咸涩,但胸腔中已翻涌起前所未有的激荡。作为新世代的大学生,我曾以为“国防”二字遥远如教科书上的铅字,而今日,它化作潜艇舱内的铜锈味、驱逐舰甲板上的烈日灼痕,深深烙进记忆。或许我们无法人人持枪卫疆,但能以知识铸剑,以情怀为盾——在实验室中追寻“静音技术”的突破,在讲台上讲述“大洋黑洞”的故事,甚至只是将今日的震撼化作朋友圈的一段文字…… “山河虽无恙,吾辈当自强。”离园时,暮色中的潜艇剪影宛如一枚勋章,别在这座军港之城的胸膛。 “深海无声,但忠诚震耳欲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