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时代“三下乡”的时代号召,进一步发扬“种子精神”,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7月8日,由南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志愿者组成的“乐学课堂”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进“夏日活动播种计划”最后一站——江苏省南通市狼山镇街道临江社区,开展暑期安全主题活动。
近年来,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教育资源的良性调度,教育部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双减政策,回归教育初心,方能还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了响应国家双减政策,减轻孩子们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乐学课堂志愿服务团队决定侧重以第二课堂的形式来进行志愿服务,致力于开展“七彩课堂”。
图为志愿者授课场景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妍菲 摄
本次活动由安全知识讲解和动手实践两部分组成。形式简洁,互动多样,参与感强,符合受教孩子儿童的身份。志愿者们的授课内容丰富多彩,从儿童的心理出发,引导孩子发现身边熟悉的安全问题,精心设计每一轮的问答和解惑,在授课的同时引入手工制作,充分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
上午九点半,团队成员开始了教学。第一节课,志愿者们从暑期防溺水、交通安全、用电安全及食品安全四个板块进行暑期安全科普,告诉孩子们:“水是温和的,也是无情的。”“隔夜的东西尽量不要吃。”通过内容丰富的PPT、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到身边会出现的危险,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同时,热闹非凡的互动教会大家应该怎样面对突发情况,增强应对能力。接着,在第二节课里,在学习完理论和第一节课安全知识的情况下,志愿者们带领小朋友们做电灯泡与风扇实验,通过改变同一条电路中电灯泡和风扇的个数,体验由量变带来的不同效果。就此培育孩子们对理性之美的认识,在他们的心中种下追求科学智慧的种子。
实践队员表示,会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数学科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发掘具有特色的实践方式。本次活动,志愿者将数学本质“通过抽象和逻辑推理,对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和关系进行精确描述和预测”拆解成这样的量变小实验,由孩子们自己提出“加入的东西越多,它们工作越不明显”的观点。这不仅仅局限于孩子们中学书本上函数的自变量的提前感受,更是对他们数学逻辑、科学智慧的培育。志愿者们表示,他们将持续参与类似的教育活动,积极推广安全知识,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充分展现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
图为志愿者与学生互动场景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妍菲 摄
“志愿者哥哥姐姐很耐心地给我们讲解知识,陪我们做实验。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参加本次活动的一名四年级小朋友十分开心地说。“这些大学生老师年纪虽轻,但是他们一腔热情,讲解东西头头是道。今天我陪孩子在这里也学会了很多。希望这样的活动可以更多一些。”一名孩子的家长这么评价这次活动。不仅如此,社区相关负责人在与南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领导人密切交流中,也高度评价了本次活动,并提出了社区与乐学课堂的进一步合作。
南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乐学课堂”志愿服务团队秉持着“快乐学习、智慧成长、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开展课业辅导、数理科普、安全教育、手工剪纸等志愿服务模式,志愿者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建立数学小分队、编程小分队、环保小分队、实验室小分队等对小朋友们进行多方面数理思维创新培育,建立起一套标准规范化的课程体系,帮助社区小朋友们充实课余生活、增长知识。用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图为南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领导与社区书记密切交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妍菲 摄
乐学课堂志愿服务团队全体成员积极配合老师工作,在实践中增强自主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提升才干、不断贡献,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友爱互助、团结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队员们更是坚定信念,深入学并领悟党和国家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核心理念,发挥青年自身优势,增强团队凝聚力,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顺利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图为本次活动乐学课堂志愿团与社区负责人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妍菲 摄
习近平总书记,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育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南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乐学课堂”志愿团会一直以青春赴使命,以热血绘长虹,以爱心种智慧,发扬“种子精神”,持续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